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9年第18期

>>

历史 栏目

百年沧桑:紫禁城的黄昏与重生

1

1924年10月,直奉两军激战于山海关。

在前线作战的冯玉祥突然倒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北京政变,其部将鹿钟麟带兵进入紫禁城。

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溥仪逊位后本应该择日移居颐和园,却成了“钉子户”,在紫禁城一住就是13年。

宫中的清朝遗老遗少,依旧顶戴补服,跪拜称臣,沿用宣统年号,俨然一个小朝廷。

于是,冯玉祥采取暴力执法,将溥仪驱逐出宫。内阁通过讨论,重新修改优待条件,宣布紫禁城的私产归清室,一切公产归国家,宫禁一律开放,以筹建国立图书馆、博物馆。

▲多年以后,溥仪(中)与鹿钟麟(左一)“相逢一笑泯恩仇”。

在此之前,清朝的皇亲贵胄以为宫里的宝物都是自己家的,那是相当的不客气。

溥仪退位后,清室嫌民国政府的400万优待费不够花,就将内廷的文物拿去银行抵押贷款,一大批珍贵的文物被低价卖出,流落到各地。

溥仪本人也常将宝物随意“赏赐”给亲戚、旧臣。如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被赏给溥仪的老师梁鼎芬,流散在民间。

直到抗战胜利后,画家张大千才在琉璃厂古玩市场寻回此画,之后辗转送回故宫。

溥仪出宫前,又将数十箱稀世珍宝运往天津,作为其生活的经济来源。

当清室还在胡搅蛮缠,向鹿钟麟请求宽限十天半个月再搬家时,一旁的李石曾站出来,义正言辞地说:“凡属私产,先可不必收拾,门上加锁加封,日后再取……宫中所藏历史文化物品,均系国宝,只能封存宫内,收归国有,不能归爱新觉罗一人一姓所有。”

李石曾的父亲李鸿藻曾任军机大臣,是同光年间的清流领袖,而他本人却是国民党元老,坚定地站在清室的对立面,其领导的“清室善后委员会”更是在溥仪出宫后接管紫禁城,成为故宫博物院的前身。

满清的遗老遗少都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李石曾,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

1924年11月5日,溥仪正式告别紫禁城。离开的那一天,牌示上还写着“宣统十六年十月初九日”。

五百年间,坐看王朝更迭的紫禁城关上了大门,当它再次开启时,有了全新的名字——故宫博物院

2

故宫博物院初建时,宫内建筑物除了清室居住的部分宫殿,如养心殿、储秀宫、长春宫等尚属完好,其余多已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宫内文物散落各处,无人清点。

故宫百废待兴,偏偏经费短缺,最初几年只靠庚款基金会临时拨给的3万元维持。

后来,蒋介石听说故宫经费拮据,才捐了6万元作为修缮费,这是故宫收到的第一笔古建专修捐款。之后,中外各界人士纷纷解囊相助。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如期开放,在乾清门前举行了盛大的典礼,各界名流齐聚一堂,李石曾手书“故宫博物院”青石匾额,悬挂于神武门外。

现在国庆黄金周,故宫是热门景点,游客分不清自己是去看文物还是看人。1925年,中华民国的国庆节,故宫一经开放也成了“网红”景点。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是封建王朝的宫苑禁地与寻常老百姓的初次接触。

▲民国时期的故宫博物院。

据当时报道称,“是日万人空巷,咸欲乘此国庆佳节,以一窥此数千年神秘的蕴藏。余适以事入宫略迟,中途车不行者屡,入门乃与眷属及三数人,被遮断于坤宁宫东夹道至两小时之久,始得前进。”

群众络绎不绝涌入故宫参观。当天,仅工作人员捡到游客丢失的鞋,就有一箩筐。

3

一晌贪欢,终不能让人忘却烽烟四起的现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略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华北岌岌可危,故宫随时都有可能毁于战火,或惨遭劫掠。

因此,一些学者提出文物南迁的保全方法,如此重担落在了故宫院长易培基肩上,他与北平工务局长汪申商议,以故宫修建库房为由,秘密将故宫精品文物装箱封存,为南迁做准备。

易培基于1929年2月出任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

他前半生顺风顺水,早年从教,备受赞誉,毛.泽.东曾是其学生。毛与这位恩师感情颇深,曾回忆道:“易先生是个好人啊,他帮过我好多的忙。”

后来,易培基在谭廷闿的推荐下从政,一度仕途坦荡,顺利当上了农矿部部长兼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一个文人偏要趟政治的浑水,总是没有好下场。

▲易培基在御花园招待张学良。

1932年8月,故宫文物南迁在即,却有人举报易培基私占故宫宝物。

后世多认为,这是一桩冤案,幕后主使是司法院副院长张继,他因与易培基素有私怨,才多方串通,捏造了“易培基盗宝案”。

易培基再三申辩无果,被撤销院长之职,再加上年迈体弱,不堪受辱,于1937年忧愤病逝。

直到11年后,《南京小报》才登出一条简短的新闻:“易培基案不予受理。”此案就此含糊收场,不了了之。(点击此处可了解易培基案始末。)

易培基的不幸遭遇为故宫历任院长开了个坏头,之后几位院长在任期间大多历经坎坷,这一职位始终不是一个轻松活儿。

4

在易培基身陷冤案时,文物南迁尚在继续,接替他守护故宫的是新任院长马衡

从1933年2月5日夜,第一批南迁文物从故宫神武门广场出发。据故宫“元老”那志良回忆,当时非常寂静,除了车辆声之外没有任何声音。没人说话,也没人唱歌,有非常凄凉的感觉。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恰似金铜仙人辞汉归魏,谁也不知道,这些国宝还能不能回到故宫。

▲1933年,第一批南迁文物在紫禁城装箱上车。,

之后3个月,重要文物共装成13427箱又64包,分5批先后运抵上海租界,之后又转运到南京,“七七”事变后再西迁入川。

南迁文物几乎都是历朝宫廷珍藏,其中就包括毛公鼎、《快雪时晴帖》和石鼓等顶级国宝。

为此,民国政府发表声明:“国亡尚有复国之日,文化一亡,则永无补救。”

上万箱故宫文物,历时14年穿越大半个中国。一路上多亏第一代故宫人悉心爱护,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完成了这次文物大迁移的奇迹。

在开往重庆的船上,故宫职员朱学侃在检查舱位时,一心想着赶装文物,一不留神踩空,坠落到舱底,头部受重创,送到医院不治身亡。

他是为文物南迁献出生命的第一个故宫人。

时任古物陈列所所长徐森玉,负责押运其中80箱文物迁往四川巴县,遭到当地土匪拦截。

千钧一发之际,徐森玉向匪首求情,请求放文物入川。

土匪头目对徐森玉说:“要过咱可以,但要你上海的儿子来,我要收个有钱的人做徒弟。”

在国宝和儿子之间权衡,徐森玉为顾全大局,只能将儿子留作人质,换得文物平安入川。

他的儿子徐伯郊深明大义,没有怨恨父亲,反而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土匪周旋,逃出匪窝。他继承父亲志向,多年后也加入守护故宫文物的队伍。

南迁文物幸得保全,留守北平的故宫职工也坚守岗位,在沦陷期间守护院内文物。

但是,对故宫觊觎已久的日本人将魔爪伸向了文物。自1943年起,日军以战争所需为由,在北平开展“金品献纳运动”,大肆搜刮金、铜等贵重物品,其中就包括大量故宫文物。

故宫内明清年间所造的铜缸、铜灯亭和铁炮等文物首当其冲,很多被日军搜刮而去。日军对数量还不满意,屡次要求故宫捐献更多,并强行征缴宫内文物。

▲日军劫掠、毁坏故宫文物。

1946年,当故宫博物院从天津追回这些被日军劫掠的文物,有的已残破、毁坏,甚至不知所踪,总共4460公斤的文物,少了将近1000公斤。

前几日,演员赵立新在网上发表“日本人为何没有抢走故宫文物”的疑问,正是因为对这一段沉重历史一无所知,才闹出了笑话。

5

1947年,南迁文物终于结束14年的漂泊,重聚于南京,还未及北归,就再次离别。

次年年底,国民政府将近3000箱故宫文物陆续迁往台湾,其中包括蜚声中外的西周祖乙尊、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颜真卿《祭侄文稿》、范宽《溪山行旅图》等国宝。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其余南迁文物,一部分在1949年后运回北京,一部分封存于南京库房,交由南京博物馆代为保管。

故宫文物分处三地,隔海相望,至今未能团聚。

当时,国民政府还电令故宫院长马衡,让他将北平的文物装箱空运到南京。

马衡当即在院务会议上宣布此事,一再嘱咐:“要稳,千万别求快,安全第一,绝不能损伤文物!”

实际上,马衡说一套,做一套,为了避免文物流散,他再三拖延此事。文物目录报到南京,箱子也都准备好,可拖延到北平解放,也没有运出一箱文物。

等到行政院来电催促,他才回复道:“机场不安全,暂不能运出。”

马衡总算让北平的故宫文物免再遭分离之苦,但新一轮劫难正在向故宫逼近。

▲马衡,故宫第二任院长。

6

1952年,守护国宝有功的老院长马衡在“三反运动”中被解职。

为了编织罪名,故宫博物院的一些工作人员遭到严刑逼供,被迫诬陷马衡贪污腐败。马衡也跟他的前任易培基一样卷入冤案,心里有苦无处诉说。

马衡卸任后,吴仲超接任院长。他是一个老革命,曾长期在上海、江苏等地从事地下工作。

吴仲超重视人才,他曾风趣地说:“保护专家要像保护稀有动物熊猫一样。”

可当5年后,反右运动殃及故宫,院内的工作人员也不能幸免,吴仲超和很多故宫人被扣上“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到农村劳动。

▲吴仲超,故宫第三任院长。

到1969年,故宫仅剩下两百来人,只有少数专家留了下来,如古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不过他在宫里扫了三年地。

在饱受苦难的同时,故宫艰难发展,一些淹没多年的文物重见天日,还有一些流落在外的文物重返故宫。

热爱收藏的张伯驹先生将展子虔《游春图》、陆机《平复帖》等珍贵文物捐献给故宫。这些国宝都是故宫旧藏,数十年间辗转于各地,张伯驹从多方购得,一并交给国家。

在文物南迁途中被土匪扣押为人质的徐伯郊,加入文化部成立的“香港秘密收购小组”,在香港用重金购回“三希”中的王珣《伯远帖》和王献之《中秋帖》。

“三希”是清朝乾隆皇帝最爱的三幅名帖。乾隆曾在自己卧室旁专门修建了一个小暖阁,用来收藏,名为“三希堂”。

其中,《伯远帖》和《中秋帖》在近代战乱中流入民间,而“三希”中的另外一幅——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还在宝岛台湾。“三希”至今未能合璧,不知聚首之日待何时。

▲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然而,当故宫的“看门人”惨遭驱逐、批判,一场大风暴也将肆虐在帝都屹立了500多年的紫禁城。

1966年5月,大字报铺天盖地贴满了红色的宫墙,“火烧故宫”、“砸烂紫禁城”的口号响彻院外,故宫博物院的大理石门匾被白纸盖住,上面用黑笔写着“血泪宫”三个大字。

▲故宫被改为“血泪宫”。

一支军宣队开进故宫,院中的领导干部、专家、研究员被揪出来,上了“文艺黑线”,遭受皮带、拳头的毒打。

有人提出一个荒诞的“整改方案”:在太和殿前树立一东一西两座标语牌,高度要超过35米高的太和殿,用来压住王气;中和殿改建为“人民休息室”,把所有代表封建意识的宫殿、门额全部拆除……

再这么闹下去,故宫恐怕就要让人拆没了。

当年8月,周.恩.来.得知有人冲入故宫“破四旧”后,立即召开会议,做出关闭故宫的决定。北京卫戍区迅速派出一个营的部队前去守护故宫,避免其再受破坏。

之后几年,故宫大门紧锁,直到1973年才恢复原来建制,在最危险的岁月中逃过一劫。

等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为庆祝这一喜事,故宫有点儿黑色幽默,举办了一个“祸国殃民的那拉氏(西太后)展览”。

那时故宫已许久未办展,据说这展览一开,无数群众涌来参观,盛况空前。

7

改革开放后,故宫重焕新生。

1987年,新任院长张忠培走马上任。

张忠培是知名考古学家,为人雷厉风行,被学生称作“张大帅”。

张忠培在故宫的制度建设、体制改革、文物保护和总体规划等方面锐意改革,自称“不谋官,不谋利,不惧权威”,“为了故宫能成为完整的故宫,使尽吃奶之力”

短短两年任期内,张忠培在故宫博物院推行岗位责任制和“一院多治”体制,使故宫真正意义上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创立62年后,故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紫禁城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纪,平均每年接待游客增长至600-800万人。

▲1987年《末代皇帝》片场照。

进入21世纪,为迎接北京奥运会,故宫在院长郑欣淼的带领下,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百年大修”。

这次大修从2002年开始,预计到2020年完工,每年投入一亿元。

武英殿、太和殿、中和殿、钟表馆、午门城楼等项目相继修缮完成,就连1923年毁于火灾的建福宫也得以重建。

▲故宫太和殿内景。

故宫还对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清查,有不少意外收获,比如清理出了清宫留存的老照片、袁世凯复辟时未及使用的大门帘,还有乾隆近3万首诗的诗稿。

相传“盖章狂魔”乾隆皇帝平生最爱吟诗作对,写了4万多首诗,一人的创作量堪比《全唐诗》2000多位诗人,就是没有一首传世。

唯一让坊间津津乐道的是传说中的一首数字诗。

前三句“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据说是乾隆的大作,最后一句是纪晓岚给他接上的,叫“飞入芦花都不见”。这样的诗倒是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故宫过去只找到1.7万多首乾隆诗的诗稿,乾隆一生写4万多首诗的传闻一直得不到印证。

直到故宫工作人员在清理文物时发现库房有两个箱子,上面写着“乾隆诗稿”,一打开才找到了其余2.8万多首,这下才有了实锤。

8

经过百年大修,故宫似乎又向“完整的紫禁城”迈进一步。

然而,机遇,与危机并存。

2012年,单霁翔就任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之前,故宫正因失窃、会所、错字、拍卖、封口、瞒报、逃税等“八重门”而饱受公众质疑,每一个事件都暴露故宫的管理乱象。

2011年5月,故宫先是遭遇“凿墙盗宝”。有一名窃贼逃票进入故宫,又乘着夜色盗取文物,翻墙而去。

在这一事件中,故宫保卫部门的几百名员工形同虚设,所幸窃贼在两天后就落网,失窃文物也被追回。

盗窃案才刚刚发酵,央视某主持人又在网上爆料,称重建的建福宫被改成一个为全球顶级富豪服务的私人会所,并有500席会籍面向全球限量发售。

故宫方面急忙回应,他们并无此商业运作行为,这件事也就暂时被压下去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盗窃案发生一周后,故宫为侦破案件的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表示感谢。

现场照片传到网上后,细心的小伙伴都指出,锦旗上“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撼”字明显是错别字,应为“捍”。

故宫方面不肯认错,反而回应此举为显厚重,一时舆论哗然。

这一系列报道,让故宫颜面尽失,形象一落千丈。

单霁翔接任院长后,有人问他,新官上任三把火,你准备怎么烧这三把火?

这位自称“看门人”的院长说,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最怕火,所以我一把火也没有。

单霁翔上任后,为改善安全问题,自2013年起,故宫不准再携带打火机进入。一开始平均每天可以没收1万多个打火机,单霁翔自己还在一年内捡了约1000个烟头。

2014年,故宫又对筒子河进行清淤。筒子河是紫禁城的护城河,自1998年后就再没进行整治,河水受到严重污染,严重影响故宫形象。

这次清淤,捞出了几吨垃圾,还有白色ipad、上世纪90年代柯达相机、身份证、吃剩的玉米芯等杂物,整一个中国大众生活回顾展。

之前,故宫长期开放区域只有30%,186万余件文物藏品有99%沉睡在库房,无人问津。如今,故宫的开放面积已经扩展到80%以上,8%的文物向公众展出。

新一代故宫人用了8年时间,才重新挽回故宫的形象,顺便将故宫打造成了现象级的大IP。

单霁翔退休前曾说过,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纵观故宫博物院的百年沧桑,这个理想,实在不容易。

参考文献:

1.刘北汜:《故宫沧桑》,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版

2.(日)野岛刚:《两个故宫的离合》,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

3.郭京宁:《当代北京故宫史话》,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版

4.郦千明:《毛.泽.东.老师易培基的坎坷人生》,文史天地,2012年04期

5.冯群星:《逝者张忠培:敢于直言的故宫老院长,不看钱脸色的文物保护神》,南方都市报

6. 黄金:《举步维艰:析沦陷时期的北平故宫博物院事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14年

出处:搜狐 / 最爱历史
------------------------------------------         短评留言         ------------------------------------------


栏目:历史
2019-04-29[荐] (
微文周刊 2019年第18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