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9年第48期

>>

音影 栏目

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 俄罗斯灵魂绵延无绝的忧伤

暮光(1900)

俄罗斯画家伊萨克·列维坦(Isaak Levitan 1860-1900)

文 | 莫敏妮

有人说听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可以对抗孤寂,也有人说听他的音乐会陷入孤寂的深渊而无法自拔,你属于哪一种?我相信自己不自觉地属于后一种。理由是什么,我讲不清。陈丹青有一句“我迷恋所有古寺的表情,不知如何解读,也不想解读。”深以为然,或许都是一种宿命,似乎是生命中的本源,无法解释。

在古典乐迷眼中,“拉二”、“拉三”带着雄浑与沉郁的俄罗斯情绪色彩,透露晚期浪漫主义者的心声,而最能代表拉赫玛尼诺夫音乐旋律之美,必定属于他的《练声曲》(Op.34 No.14)无疑。然而这首练声曲,让人好生奇怪,为何这首最美的《练声曲》甚至连最接近诗歌意境的歌词都没有?浪漫的回答是,世间万物皆有旋律,它在现实中、在心灵中歌唱,它在梦中长久延续;音乐上的解释,自己可以去寻找答案,在此不赘述。

▲ 基莉·迪·卡娜娃(Dame Kiri Te Kanawa 1944—)

新西兰女高音歌唱家

《练声曲》创作于1912年,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十四首》中最后一首,题献给乌克兰敖德萨国立音乐学院院长涅日达诺娃。气息悠长折腾人的《练声曲》采用“缓慢地,非常富有歌唱性的”(Lentamente,Molto cantabile)速度,展现俄罗斯苍茫雪原上略带忧伤的赋予主题。充满伤感的情绪起伏,犹如思考与自我反省,一次又一次;犹如掠过秋水长空的轻风,在浩渺空灵的高音区缓缓行进,连绵不绝。

俄罗斯浪漫曲自诞生以来,就以独特的民族情感与风貌散发着绚丽的光芒和馥郁的芳香。广袤寒冷的俄罗斯大地注定把它自身的地域特点注入这个民族的灵魂。俄罗斯诗人说“惟有词语被赋予生命,惟有文字发出响声”,而对于这首无词胜有词的练声曲来说,它超越了诗人的定义,它被赋予了生命。我们从中能听到斯拉夫人彻骨的忧伤,能听到俄罗斯民族的独调。如此苍茫委婉的作品,也只有俄罗斯作曲家才能谱写出来。

听之,一幅幅俄罗斯民族史诗般的画卷展现:

巴拉莱卡琴细碎又忧伤的旋律贯穿了整部电影。——《日瓦戈医生》

仍有旧的迹象:冬日在门边,我们却怀念着夏日的尾声。——帕斯捷尔纳克的感慨

1812年拿破仑军队在霜冻与初冬的风雪中从莫斯科撤退。——《战争与和平》

桦树,宁静的池塘,就像瓦斯涅佐夫笔下的画面,清澈见底。——《与里尔克一起游俄罗斯》

瓦斯涅佐夫《雪少女》

拉赫玛尼诺的音乐汹涌着无边无际的情绪,让人想起广袤俄罗斯大地上的一切,不单只是审美与思考的过程,还会滋生无限感慨,以至缠绵不舍。他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如今最热门的音乐之一,以音乐史上少有沉重暗涩又震撼的八声低音和弦起奏,弦乐随后跟进共同哀鸣,一幅俄罗斯大地苍茫画卷扑面而来,如此深重之愁苦,听者无不动容,“对人类苦难的难以抑制的怜悯”让俄罗斯人每听到“拉二”便会不约而同想起二战结束那天的“默哀时刻”——哀悼“伟大的卫国战争”(1941-1945)中死去的英雄。

与“拉二”一样,《练声曲》同样令人想起战争,在音乐的陪伴下,人们在无言的追忆中寻求灵魂的慰藉,抚慰战争的创伤。我们猜想,俄罗斯的文学与音乐大师都曾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现战争中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拉赫玛尼诺夫或许是想以此纪念俄罗斯历史上最不能忘记的1812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都以俄法战争为重要的背景题材写作,柴科夫斯基写过《1812序曲》,而《练声曲》创作于1912年,恰逢俄法1812年战争一百周年,而曲调又是如此吻合纪念性质。

▲ 奥尔加·谢普斯(Olga Scheps 1986-)俄裔德籍钢琴家

艺术上的成功仅凭天赋和勤奋这两个条件是远远不够,有时候坚定的自信以及对于自身的准确把握显得更为重要。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的成熟期遭遇严重的抑郁症,经常被折磨得愁悴枯槁,他不得不长久地背负情绪所带来的痛苦。当陷入困境时,他对自己创作才能产生怀疑,他的很多信件表达了失去信心的痛苦:“这讨厌的疾病纠缠着我,日积月累,更是变本加厉。如果我几年后完全放弃作曲,那也不足为奇。”精神上痛苦的时刻,他仍为创作殚精竭虑,“在伤感和快乐两种主题中,我更偏爱前者。光明、欢快的色彩不是我所乐见的。”然而,苦难的升华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浪漫曲十四首》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采用伤感的主题创作而成。现代有心理学派认为,忧郁者最主要的情怀是崇高。浪漫主义者人生如小说,无力抗拒情绪的力量,浪漫主义英雄之忧郁,源出于此。

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者,无论美学流派如何发展,他自岿然不动,顽固地坚守着他的领地。他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道:“我的欣赏品味非常传统。我不喜欢现代的东西。”他所处的时代,西欧有印象主义音乐、异国情调歌剧、“第二维也纳乐派”,俄国本土亦有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等“现代派”作曲家。而他对音乐革新有着本能的抗拒和排斥。他以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斯克里亚宾“现代派”音乐革新中隐伏着的危险信号。果不出其然,正是这样的革新将整个浪漫主义推到无力挽回的境地。

大师之作具有超越时空的神奇前兆性。虽然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作于1912年,但是其中意味深长的乐思似乎蕴含了他此后近三十年背井离乡的悲哀。他有着浓重的乡愁,或者可以用俄罗斯民族诗人莱蒙托夫的诗歌来理解俄罗斯人的感情:“我爱祖国,但用一种奇异的爱情!就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战胜。”自古一往深情者,类皆如此。一个人的缺点也是他的优点,你为之感动的是其中闪耀着的人性光辉,这或许就是浪漫主义真义。总之,我心目中的拉赫玛尼诺夫,是深情以赴的男子,他的音乐一定是高贵的、优雅的,即使偶有躁郁者的狂飙泛轰之奏鸣,也是无奈。

一次又一次聆听这首歌风蜿蜒起伏的浪漫曲,看似无词,实则歌谱之中记录和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复杂的声乐技巧,穷尽言语也无法描绘出它“无词歌”的抒情风格。拉赫玛尼诺夫的乐思赋予《练声曲》一种崇高意义,让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形成了一种无限的表象。它是如此庄重,如此感伤,透露出晚期浪漫主义悲歌气质。尤其喜爱女高音安娜·莫芙的演唱,她的气息和音色,还有启发性悲剧性感,把拉赫曼尼诺夫旋律独有的深邃与苍茫,唱到皑皑雪原最远处,唱到巍巍群山最高最深处萦绕。

出处:搜狐 / 古典音乐.
------------------------------------------         短评留言         ------------------------------------------


栏目:音影
2019-11-24[顶] (
微文周刊 2019年第48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