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7年第0期

>>

书画 栏目

梵高纽南时期油画作品欣赏(48p)

织布工的右侧 (半身)


Weaver Facing Right (Half-Figure)


布面油画 48.0 x 46.0 cm


纽南: 1884年1月


伯尔尼: H.R. Hahnloser 收藏


F 26, JH 450


织布工的境遇也十分可怜,人们沉默着不言不语,我确实根本没听到过带反叛味道的言论。可是他们看上去毫不高兴的样子,就像拉车的老马或用轮船运到英国的那些绵羊,总是愁眉苦脸。(凡·高)


纽南的老教堂和农夫


The Old Tower of Nuenen with a Ploughman


布面油画 34.5 x 42.0 cm


纽南: 1884年2月


欧特娄: 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F 34, JH 459


纽南的老教堂和行走的人


The Old Tower of Nuenen with People Walking


嵌板布面油画 33.5 x 44.0 cm


纽南: 1884年5月


私人收藏


F 184, JH 458


织布工的右侧


Weaver Facing Right


嵌板布画油画 37.0 x 45.0 cm


纽南: 1884年2月


私人收藏 1983.12.5伦敦索斯比拍卖行


F 162, JH 457


织布工左侧和纺车


Weaver Facing Left, with Spinning Wheel


布面油画 61.0 x 85.0 cm


纽南: 1884年3月


波士顿: 波士顿美术馆


F 29, JH 471


这幅画的构图是突出织布机的复杂与完整,而不是人物或背景,粗糙的地面只起衬托织机的作用,而这些织机又总是在侧视或前视的角度上,也翼是说是画的主角。倾斜的砖地面呈现出砖块砌出的图案,这就使画的前景有了生气,但是占主要地位的织机遮住了屋角,织机和那架传统的纺车(这是未画出的女工匠的工具)占据了整个画面。


剪过枝的柳树


Landscape with Pollard Willows


嵌板布面油画 43.0 x 58.0 cm


纽南: 1884年4月


下落不明


F 31, JH 477


织布工站在织布机前


Weaver Standing in Front of a Loom


布面油画 55.0 x 79.0 cm


纽南: 1884年5月


私人收藏


F 33, JH 489


织布工排线


Weaver Arranging Threads


嵌板布面油画 41.0 x 57.0 cm


纽南: 1884年4-5月


欧特娄: 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F 35, JH 478


欧特娄: 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F 35, JH 478


1884年暮春创作的作品中,织布工倒是在织机的外面,正弯着腰整理纱线或清刷织出的布面,可织布工的形象也是死板的,只不过是机器的附加部分。就像摆着常规姿势的人体模特,这些织布工既未表现出个性也让人看不出任何神情。在凡·高的这些作品里,令人感到非常亲切的是织机,而不是织布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干活儿的工具,而不是织布这项工作。


与凡·高所收藏的吕克布施那张刊印出来的作品相比,这种特点给人的印象更清楚。在吕克布施的画里,细巧的织机里是聚精会神干活的人,我闪感到工匠离我们更近、更亲切。光线往往 一个窗透进屋里,使工匠置身于一种安全的氛围。然而凡·高笔下的人则令人感到难以接近,画里也没有这样的气氛。吕克布施是用传统的画法表现靠古老的工具干活谋生的工匠,而在凡·高的作品中,织布工变成了工具,织机才是手工艺的化身。


我们也许可以把这种不寻常的处理归因于凡·高并不擅长描绘人物,描绘人物明显暴露了他在这方面缺乏训练——这无疑是他的一个致命的不足。但是凡·高画人物时的笨拙也有明显的好处,因为对人物的不合传统的粗线条处理出了物体的突出位置和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凡·高对纽南织布匠的粗糙处理使这些人既带传统的特征,又符合当时其行业的处境。画面上引人注意的是物不是人,这样就产生了人和物错位的效果,从而更加激起看画人的同情。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一种手艺,把人物放在次要位置,而把工具突出,也许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法。而且人和机器主次位置的颠倒有效地对传统手工业怀念的角度。


凡·高的书信印证了这种理解。


他对机器的异乎的强调、对人物的笨拙的不会不被人注意到,因此他的信多少带有点辩解的性质。提奥不愿意展出这些作品,他建议凡·高要刻苦而有耐心,这使他的哥哥感到有些委屈。但是安东·凡·拉帕德对工匠和手工艺题材的作品也感兴趣,于是在三月份,凡·高决定把自己的素描拿给这位朋友看。拉帕德似乎喜欢凡·高这些作品,不过他对不合传统的主次安排及人物处理提出了疑问。凡·高为自己的绘画策略和意图做了辩解。他在给拉帕德的回信中坦率地承认:“你的信评价了我那几幅画,这使我很高兴。我只是在画中填上了人物。”接着他又写道:“但是我真正想表现的只是:“落满尘垢的橡木织机是个黑糊糊的怪东西,这怪东西身上装了许多棍棒,它与发灰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怪东西中间,坐着一只黑猴子,也许坐着个妖精和鬼魂,那个鬼魂从凌晨到半夜都在咔哒咔哒地拨弄那些棍棒。”


 我在那个位置上放进一个幽灵似的织布工,是因为我曾见到过他坐在那里,我草草地几笔就把他涂抹了出来。因此我根本没认真考虑过手臂、大腿成不成比例。”


在这封信里,凡·高并没有对“草草地几笔就涂抹出来”的幽灵似的或比例失调的人物表示歉意。正相反,这是有意为之的策略,因为按照凡·高的说法,有话要说的主要角色是织机而不是织布工。他接着写道:


“我十分谨慎地画完机器之后,觉得听不见它咔哒咔哒的响声实在遗憾,于是我把那个鬼魂放到机器里面。好吧,即使说我的画只不过是一张机械图,那也没什么。可是你把它放在织机的技术图纸旁边比一比,你肯定能看出,还是我画更灵异。事实上它绝不是机械图,或者说它比机械图多了“某种东西”[原为法文je ne sais quoi]。”


这样看来,凡·高在信中承认他特别关切的是织机,“把那个鬼魂放到机器里面”是颇有点勉强的决定。可是他显然相信自己对织机的表现效果是卓越的。他再一次说明:“假如你把我画放设计过织机的机械工所画的织机图旁边,我的画肯定有更强的表现力,尽管那画上所表现的只不过是被汗手摸脏了的橡木制成的东西;看着这幅画(即便我在画上没填上那个织布工,或者即便我填上的这个人身体各部位不成比例),有时你也公不由得想到那位织布工,而当作看机械工所画的织机模型时,就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个满身是棍棒的奇妙玩意儿会不时发出一种叹息或哀号。”


他还对凡·拉帕德说:“我很欣赏你所画的那些以机器为题材的作品。为什么?——因为当你只画了飞轮时,我就会不禁想到使它旋转的那个男孩,总之我会莫名其妙地感到他的存在。而那些把你的与机器有关的作品权看作机械图的人,则根本理解不了你艺术。”


凡·高很清楚地着重指出了机械图和富有表现力的画之间的区别,但是他在信一再强调的语气则使人注意到存在于艺术论争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越来越令人产生疑问的人与机器之间关系。机械绘图中的织布机也许可以宣传技术上的改进,然而它们跟劳动力问题、跟工人或者说工匠沾不上边。凡·高坚持认为他自己所画的与机器有关的作品恰恰与工人或工匠密不可分。他笔下的织机在表现手法上有象征性、在结构上有怀旧韵味、在不寻常的细部描绘上令人感到真实生动,因此它们体现了手工业生产的传统,并且按照凡·高的说法,还使人联想到操作它们的工匠。虽然凡·高认定他们两人在创作上有相似之处,不过也许人们仍然理解拉帕德对凡·高作品有不满和批评。然而用这种标新立异的方式来表现工人及其历史,凡·高的作品就触及了工业生产最有威胁性的一个方面——被盲目崇拜的商品化,正是这种商品化掩盖了人劳动和技术。在凡·高眼里,那个春天的织布工不再是迷迷糊糊、梦游患者似的物,也不是变得更高尚或更野蛮的,而是成了像鬼魂一样东西,他们自己还有他们的劳动都被装进了积满污垢的古老机器。


从这一点来看,凡·高的信和画暗示着一种相当复杂、多层次的崇敬。重读一下他的信件,人们确实会感到疑惑:究竟是谁在叹息——是人还是机器?按照凡·高的说法,织机里有鬼魂出没。织机常唤起人们的回忆,织机是”灵怪“之物,是”黑糊糊的妖精或鬼魂“似的织布工操作。格里塞尔达·波洛克曾提请人们注意凡·高的这种说法的阶级特色,他认为这样的措词表明了画家在社会地位、甚至在人性意识上与那些工匠和农民都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种奇异的比喻跟某种同样具有阶级特色的文学语言如出一辙。凡·高在信里只不过是引用了维多利亚时期某本书中的说法。就像他的绘画作品那样,它们还使人联想到工业生产令人困惑的影响:在看画人的感觉里,织布工似乎时隐时现,或者说那织布匠随时都是消失。


凡·高在挥毫创作了几个月之后,用这样的话为自己付出的努力进行了辩解,这也暗示着他在挣扎着离开他那些乡间的绘画对象,而将注意力转向自己作品的观众。他穿着斜纹粗棉布的农服,那样子就像一条”粗野的狗“。这身打扮为的是跟纽南的农民们打成一片,可是织布工们却把他看成”schilder-menneke“(小画匠),这位小画匠曾付钱给村里的小伙子,让他们为自己收集鸟窝。凡·高当初曾急巴巴地穿起乡村的衣服,取得乡下人的身份,而此刻他的措词则表明他在急切地向中产阶级的市场呼吁,也表明他现在的角色变成了”beeldenmakerlaar“,或者说画商。


——《凡高的历程》乌托邦、时代精神与十九世纪末叶的艺术 (美)卡罗尔·泽梅尔 著


织布工排线


Weaver Arranging Threads


板面油画 19.0 x 41.0 cm


纽南: 1884年5月


私人收藏 1979.4.2伦敦索斯比拍卖行


F 32, JH 480


纽南附近Kollen的水磨坊


Water Mill at Kollen near Nuenen


纸板布面油画 57.5 x 78.0 cm


纽南: 1884年5月


美国: 私人收藏 1967.4.6索斯比拍卖行


F 48a, JH 488


从正面看织布工


Weaver, Seen from the Front


布面油画 70.0 x 85.0 cm


纽南: 1884年5月


欧特娄: 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F 30, JH 479


这幅画笔触细腻,结构严谨,是写实风格的典型作品。


画面上几乎只有织机和织布工,所突出的重点是织布工作或者说是劳动工具,没有故事性内容或无关紧要的细节,这样的画实际上是专门表现手工业中某个行业的作品。黑乎乎的木织机旁醒目地挂着一盏吊灯,画面上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传统的织布机。


纽南的老教堂


The Old Church Tower at Nuenen


嵌板布面油画 47.5 x 55.0 cm


纽南: 1884年5月


苏黎世: Foundation EG Bührle Collection


F 88, JH 490


纽南牧师花园


The Parsonage Garden at Nuenen


嵌板纸面油画 25.0 x 57.0 cm


纽南: 1884年5月


荷兰格罗宁根: 格罗宁根博物馆 voor Stad en Lande


F 185, JH 484


扇小窗里的织布工


布面油画 61.0 x 93.0 cm


纽南: 1884年7月


欧特娄: 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F 37, JH 501


或许由于凡·高格外重视自己对乡间手工业的那份虔诚,在现代的观众看来,这些画织布工的作品不够活泼,甚至有点死气沉沉。因为占画面主导地位不是织布工或织布工的手艺,而是织机,织布工成了体积庞大的机器的陪衬。跟凡·高接下来的一年里所画的卖力干活的田间劳动者不同,这些织布工通常都安排得靠后,没有表现出他们的技术或干活的劲头,更没有显示出他们的个性。即便在不那么刻板、象征性不那么强的作品里,作者虽然也试图对环境或故事性有所表现,但是织布工的形象却模糊不清,因为那又黑大窄的屋内空间几乎全被织机占据了。


也许是对拉帕德和提奥并不热情的态度做出的反应,1884年暮春和早秋,凡·高以织布工为题材的作品在构图和人物的画法上出现了变化。这个阶段的作品在构思上减少了象征性,不再把织机画得那么神奇,画的构图更社会化、更接近世态画的风格,在描绘干活儿的工匠时更注重刻画人物和安排背景。如果说开始时他不愿意画那些又小又黑暗的农舍,现在他却很细致地描绘那些狭窄、低矮的作坊或跟织布工的房子毗连的小屋。


这幅作品中,织布工站在又大又笨的织机里,就好像他是装在织机上的一个部件,或者干脆是卷织机台面上的蓝布的延伸部分。然而即使在这幅画上,即使这有点像特写镜头,织布工仍然是个接近的人物,因为他置身于机器里,触手般的光线伸向前景空间,把他冷落在黑暗的角落里。在凡·高作品里,光线很少照进这此黑暗的作坊里,而红窗帘却为利伯曼的阳光充沛的《织布作坊》平添了温馨的气氛;此外,在拉帕德作于1883-1884年的《织布工》中,强烈的明暗对比,把戴着面罩坐在机器里的织布工的形象衬托得格外醍目。然而,阳光只能触到织布工和织机的轮廓,根本营造不出温馨的气氛。那些小小的窗子既没有起到扩展空间的作用,也没有起到照亮空间的作用,反而使屋里显得更黑。


不过,窗子却透进了外面世界意味深长的景色。大自然的象征意义和教堂结合在一起,这种象征性还可以有另外辛辣的一面:浓笔重彩、鹅黄嫩绿的田野风光使阳光明媚的大自然与手工作坊形成了更加鲜明的对照。


在一扇敞开的窗前的织布工


Weaver near an Open Window


布面油画 67.7 x 93.2 cm


纽南: 1884年7月


慕尼黑: 现代绘画陈列馆


F 24, JH 500


在凡·高的这一类作品中,大自然的象征意义和教堂结合在一起,画面上纽南的天主教古老教堂的尖塔耸立在地平线和绿油油的原野前面,有时那尖塔还出现在父亲与婴儿之间的位置上,这暗示着代代相传的精神上与手艺上的和谐。


织布工站在又大又笨的织布机里,就好像他是装在织布机上的一个部件,或者干脆是卷在织布机台面上的蓝布的延伸部分。触手般的光线伸向前景空间,把他冷落在黑暗的角落里。


可是我真正想表现的内涵是这样的:落满尘埃的橡木织布机是个黑糊糊的怪东西,这怪东西身上装了许多棍棒,它与发灰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这怪东西中间坐着一只黑猴,也许坐着个妖精和鬼魂,那个妖精从凌晨到半夜都在咔哒咔哒地拨弄那些棍棒。我在那个位置上放进一个幽灵似的织布工,是因为我曾见到过他坐在那里,我草草几笔就把他涂抹了出来。(凡·高)


正面看织布工


Weaver, Seen from the Front


嵌板布面油画 47.0 x 61.3 cm


纽南: 1884年7月


鹿特丹: 伯伊曼斯-凡布宁根博物馆


F 27, JH 503


透过包铅的窗棂可以看到风车和风车倾斜的十字形翼板,风车对这位笨拙的织布区来说意味着乡间的传统、自然力和精神上的折磨。


另外,人物的突出并不符合布拉邦特纺织生产正在改变的特点。凡·高意识到织布工执著工作的劲头儿已经越来越小,他在7月画的这幅作品即暗示了这种情况。这幅画上的人物倒是真正的中心,可是有些东西却不大对劲儿。画面上作坊的内景让人感到很不舒服,小小的空间乱糟糟地挤满了各种东西。织机和作坊里的其他器物的轮廓线横七竖八,令人眼花缭乱。画面中央坐着织布工,当然不再是"黑色的小鬼魂",但是也绝对 不是个心满意足的。在这里他年直去像个笨拙的巨人,他的巨大身躯像是硬塞在狭窄的缝隙里,尽管他的位置很突出,可是他仍然很像个鬼魂。我们看不出他有什么个性。他的面部表情空虚而迟钝,像是用制造织机的同一种老橡木雕刻出来。他那好似动物爪子的大手机械地伸向织机,他的头与躯干被织机的一根横木分割开,而那头颅又罩在了恰似断头机的木框里。这真是个灰一样的工匠,是个笨拙的幽灵似的人物,这幽灵出没在织机里,又在那机器的影响下变得冷酷无情。


如果说那幅素描表现了敬意,那么这幅作品则表现了恐惧,这似乎说明了画家看法上清醒的变化,他不再那么天真地看待工匠们的生活。在这幅作品里,织布工被画家毫不心软地画得丑陋不堪,说明画家对织布工令人堪忧的处境的关切胜过了对往日的怀恋和崇敬。


凡·高在7月份停止了以织布工为题材的创作。那年的冬天,除了几幅女人纺纱和络纱的作品外,他再也没画过乡间匠。


落日下的乡村


Village at Sunset


纸板纸面油画 57.0 x 82.0 cm


纽南: 1884年夏


阿姆斯特丹: Stedelijk博物馆 借自国立博物馆


F 190, JH 492


躺在稻草上的初生牛犊


New-Born Calf Lying on Straw


布面油画 31.0 x 43.5 cm


纽南: 1884年7月


私人收藏


No F, no JH Numbers


红牛、白牛拉的大车


Cart with Red and White Ox


嵌板布面油画 57.0 x 82.5 cm


纽南: 1884年7月


欧特娄: 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F 38, JH 504


田野中的老教堂


The Old Tower in the Fields


纸板布面油画 35.0 x 47.0 cm


纽南: 1884年7月


私人收藏 1969.12.10伦敦索斯比拍卖行


F 40, JH 507


大车和黑牛


Cart with Black Ox


布面油画 60.0 x 80.0 cm


纽南: 1884年7月


美国: 私人收藏


F 39, JH 505


牧羊人和羊群


Shepherd with Flock of Sheep


纸板布面油画 67.0 x 126.0 cm


纽南: 1884年9月


下落不明 1968.4.24伦敦索斯比拍卖行


F 42, JH 517


雪中的拾柴


Wood Gatherers in the Snow


嵌板布面油画 67.0 x 126.0 cm


纽南: 1884年9月


私人收藏


F 43, JH 516


种土豆的农夫


Farmers Planting Potatoes


布面油画 66.0 x 149.0 cm


纽南: 1884年8-9月


欧特娄: 国立克罗勒-米勒博物馆


F 41, JH 513


纺车轮子


Spinning Wheel


布面油画 34.0 x 44.3 cm


纽南: 1884年夏


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博物馆


F 175, JH 497


种土豆


Potato Planting


布面油画 70.5 x 170.0 cm


纽南: 1884年9月


伍珀塔尔: Von der Heydt 博物馆


F 172, JH 514


日落下的白杨林荫道


Avenue of Poplars at Sunset


布面油画 45.5 x 32.5 cm


纽南: 1884年10月


欧特娄: 国立克罗勒-米勒博物馆


F 123, JH 518


深秋的白杨林荫道


Avenue of Poplars in Autumn


嵌板布面油画 99.0 x 66.0 cm


纽南: 1884年10月


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博物馆


F 122, JH 522


深秋小巷


Lane in Autumn


嵌板布面油画 46.0 x 35.0 cm


纽南: 1884年10月


Fribourg(瑞士): 私人收藏


F 120, JH 519


纽南的小礼拜堂和信徒


Chapel at Nuenen with Churchgoers


布面油画 41.5 x 32.0 cm


纽南: 1884年10月


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博物馆


F 25, JH 521


『1883年,凡·高回到纽南。翌年1月,他的母亲在下火车时折断了大腿骨,他在355信内夹了这幅画的素描,并写道:"前些时候,为妈妈画这张有篱笆与耸立着树的教堂的油画。"这间八角形的正面教堂现仍保存着。画面上入口与正面的比例、与树的关系,稍有改变,可以看出他在构图上曾下了一番功夫。在这幅画中对光线的敏感,由水平及垂直的动态与明暗的强烈对比,强调了光线的象征作用。像念着经文般自门口走出来的一排黑色人群,因此增加了前景的黑色调;细长直立的树,构成了强烈 的律动;配合最前面的土质,使人感到暗澹的震动与冬天空气的严寒。』(世界名画与巨匠)


『到这里的法国教堂去做礼拜,场面是很庄严、动人的,并且十分迷人。做完礼拜,我漫步在通向磨房的一条堤岸上,美丽的天幕悬挂在草场的上面,倒映在一条条濡湿的沟渠里。』(凡·高)


Gennep的水磨


Water Mill at Gennep


纸板油画 75.0 x 100.0 cm


纽南: 1884年11月


纽约: 私人收藏


F 47, JH 526


Gennep的水磨


Water Mill at Gennep


纸板布面油画 87.0 x 151.0 cm


纽南: 1884年11月


下落不明


F 125, JH 525


Opwetten的水磨


Water Mill at Opwetten


嵌板布面油画 45.0 x 58.0 cm


纽南: 1884年11月


伦敦: A.T. Smith夫妇收藏 1966.3.30伦敦索斯比拍卖行


F 48, JH 527


Opwetten的水磨


Water Mill at Opwetten


布面油画 60.0 x 78.5 cm


纽南: 1884年11月


私人收藏


F 46, JH 524


两只老鼠


Two Rats


板面油画 29.5 x 41.5 cm


纽南: 1884年11月


私人收藏 1981.5.19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


F 177, JH 543


罐、广口瓶和瓶子


Still Life with Pots, Jar and Bottles


布面油画 29.5 x 39.5 cm


纽南: 1884年11月


海牙: Haags Gemeentemuseum


F 178r, JH 528


 

三个啤酒杯


Still Life with Three Beer Mugs


布面油画 32.0 x 43.0 cm


纽南: 1884年11月


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博物馆


F 49, JH 534


 

五只瓶子


Still Life with Five Bottles


布面油画 46.5 x 56.0 cm


纽南: 1884年11月


维也纳: Neue Galerie in der stallburg


F 56, JH 530


 

四个石碗、长颈瓶和白色杯子


Still Life with Four stone Bottles, Flask and White Cup


布面油画 33.0 x 41.0 cm


纽南: 1884年11月


欧特娄: 国立克罗勒-米勒博物馆


F 50, JH 529


 

磨咖啡机、烟斗和水壶


Still Life with Coffee Mill, Pipe Case and Jug


布面油画 34.0 x 43.0 cm


纽南: 1884年11月


欧特娄: 国立克罗勒-米勒博物馆


F 52, JH 535


 

三个瓶子和陶器


Still Life with Three Bottles and Earthenware Vessel


布面油画 39.5 x 56.0 cm


纽南: 1884/5年冬


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博物馆


F 53, JH 538


这是1885年初的作品。纽南时期所画的油画共计195幅,画量之多可与阿尔时期媲美,这些几乎均属于习作。人物画与风景画占了大半:以瓶子、水壶等为主题的静物画,则时常再配几个土豆、水果或其他东西。他在387信上说,在埃因霍温与几位画友画了这幅画。信尾附言:“人称赞我在色彩方面改进了很多,你以为如何?”1884年夏,他从查理·布朗的书上,看到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论,以及补色的相互关系及色彩混合理论,由此大开眼界。


从所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凡·高在一系列的静物画中,为把握形体要素的相互关系,正谨慎地尝试着把明暗置换为色彩关系。


 

陶器、瓶子和盒子


Still Life with Pottery, bottles and a Box


布面油画 31.0 x 42.0 cm


纽南: 1884年11月


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博物馆


F 61r, JH 533


 

瓶子和贝壳


Still Life with Bottles and a Cowrie Shell


嵌板布面油画 30.5 x 40.0 cm


纽南: 1884年11月


下落不明 1968.7.3伦敦索斯比拍卖行


F 64, JH 537


 

两只袋子和一只瓶子


Still Life with Two Sacks and a Bottle


嵌板布面油画 31.7 x 42.0 cm


纽南: 1884年11月


私人收藏 1984.5.25-26苏黎世Koller拍卖行


F 55, JH 532


 

陶器和两只瓶子


Still Life with Pottery and Two Bottles


布面油画 40.0 x 56.0 cm


纽南: 1884年11月


私人收藏


F 57, JH 539


 

陶器、啤酒瓶和瓶子


Still Life with Pottery, Beer Glass and Bottle


嵌板布面油画 31.0 x 41.0 cm


纽南: 1884年11月


美国: 私人收藏


F 64, JH 537


 

木鞋和罐


Still Life with Clogs and Pots


布面油画 42.0 x 54.0 cm


纽南: 1884年11月


乌得勒支: 中央博物馆 借自乌得勒支van Baaren博物馆基金会


F 54, JH 536


 

罐里的画笔


Still Life with Paintbrushes in a Pot


嵌板布面油画 31.5 x 41.5 cm


纽南: 1884年11月


私人收藏 1989.6.26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


F 60, JH 540
出处:油画世界(公众号)
------------------------------------------         短评留言         ------------------------------------------


栏目:书画
2017-05-04 (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