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7年第0期

>>

世事 栏目

中国制造崛起需要“工匠精神”

 

文︱施诗


我国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业大国,但距离制造业强国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过程,需要成千上万的优秀产业工人来提升国际竞争力,弘扬“工匠精神”正契合了这一时代需求。

中国制造业的新一轮崛起,需要继续转型升级,更需要重塑“工匠精神”。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去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为此,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制造业产出占比已从2000年的7%上升到2012年的19.8%。这一巨大成就的背后,有一个数目极为庞大却在公众领域相对沉默的群体——产业工人。他们作为最普通的劳动者群体之一,用双手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制造业强国的梦想需要他们的付出与奉献,时代发展呼唤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

 

欧洲、日本崇尚“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是指技艺精湛的人,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工匠一个个零件打磨而成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


“德国的锅可以用一辈子”,日本的拉面馆常常是几十年、几代人钻研拉面汤……二战之后德国、日本的重新崛起,与崇尚“工匠精神”带来的产业工人素质提高、制造业水平提高不无关系。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且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从古至今,不少中国人对于工匠心存偏见,甚至有些看不起。而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如果被称为工匠,就意味着受到了极大的社会尊重。只有一个人在行业内非常专注、出类拔萃,才能被称为工匠。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他曾说:“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聆听产品的‘哭泣声’。”除此之外,三菱、日立、新日铁等大型企业,都具备“工匠精神”。

 

 


日本、德国工匠精神闻名在外。(网络图)


“工匠精神”落伍了吗


在有些人看来,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再提“工匠精神”显得落伍。然而专家指出,把“工匠精神”视作落伍的表现,本身才是真正的落伍。“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理念。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推崇认真的精神,追求的是从精致到完美。与此对应的,则是一种“差不多精神”,表现为凡事只满足于99%甚至90%,而不去追求99.99%甚至100%的完美或接近完美。


我国制造业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这种“差不多精神”有关。在很多时候,我们有世界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规范,但因为缺少“工匠精神”,从而缺少一流的产品。


“工匠精神”与创新创造并不矛盾,它指向的是凡事追求极致,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就需要以最开放的姿态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工匠不是简单的重复机械劳动者,他们是极致的追求者,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互联网时代仍然需要‘工匠精神’,制造业强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常凯认为,现阶段我国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业大国,但距离制造业强国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过程,需要成千上万的优秀产业工人来提升国际竞争力,弘扬“工匠精神”正契合了这一时代需求。在小作坊生产模式下,工匠只有技术相对精湛才能更好地存活,由此衍生出以“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为特征的“工匠精神”。



同仁堂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信条。(网络图)

 


端砚已经成为肇庆的文化名片。(网络图)


在我国也存在“工匠精神”的典范,许多延续至今仍然兴旺的“老字号”,比如同仁堂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信条。然而更多的是在企业里,一些工人在价值取向上则有失偏颇,在职业规划上更想当主任、当厂长,不愿在技术方面争创一流。长此以往,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将会变得漫长曲折。


国内制造企业面临“危”“机”并存的严峻局面:市场将会逐渐淘汰一大批无核心技术的落后制造企业,同时将会有一大批以用户为核心,打造精益求精的产品的“工匠精神”型企业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一些以山寨产品为主的制造企业,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可以生存,一旦外部环境变得恶劣,企业很容易马上倒闭。


北大企业家研究中心主任王育琨指出,在投机取巧的浮躁情绪弥漫时,“工匠精神”更显得可贵。凝神专一的纯粹,是做企业最高的境界。怀着“工匠精神”做产品,重新树立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这就是中国制造未来二次起飞的机遇所在。


广东制造面临挑战


在以加工制造业闻名的广东,“工匠精神”却并未形成气候,各个市场上仍然充斥着低价低质的恶性竞争。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宏江认为,我们在低层次市场中加剧恶性竞争,在各个领域浮躁,在核心技术上的原地踏步,正是由于我们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这种缺乏也让我们难以基业常青。没有积累,也谈不上持久的创新”。


“东莞的制造业非常伟大,但是每个工序的完美度欠缺,内涵还要加深。”在东莞工作多年的日本企业管理讲师大桥由享,近日在东莞市线缆行业协会举办的一次“工匠制造与精益生产研讨会”上,分享了自己对于中日两国做事风格的看法。


“我接触过的匠人大部分都是变态的,他们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而且好多都已70多岁,在退休以后继续工作。”大桥由享是雅山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企业研修讲师,他自己也在东莞长安镇办了一家电子厂,在东莞工作长达15年,深谙东莞制造业的优劣所在。他表示,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用工成本的上升,日元的持续贬值,日本制造业回迁国内的现象出现,中日之间商品的竞争也开始出现逆转。


大桥由享还表示,与时下中国万众创业的潮流不同,日本人很少创业,他们要开公司,要下很大的决心。如果企业倒闭,他们会有一种无地自容的羞愧。但中国人不同,一个人常常有几次创业的经历,连公司名字也经常改动。

 

如果继续缺乏“工匠精神”,我国制造业前景将不容乐观。(网络图)


东莞启东线缆公司总经理于健平,也是广东线缆行业协会监事长。和日本的匠人有着相似之处,他的企业经营了46年之久,只做一件事——电缆制造。“相比起日本的公司,东莞的企业变得太快了。”他表示,很多企业一个劲地想成为上游,往上爬固然有它的好处,但如果基础的产品质量没有巩固好,还是徒劳。


“做事细致、沉得住气的企业不多,否则也不会出现国内中小企业普遍寿命不长的状况。”他认为,在欧洲、日本有很多企业做了很多年,都在尽心地不断完善,看看怎么为行业做些更好的服务。“行业无好坏,当你做得好时,你的核心价值才能出来。如果只是跟风走,头啖汤被人抢食完了,你还能吃到什么肉?只能做些肤浅的表面功夫。”    


如果继续缺乏“工匠精神”,我国制造业前景将不容乐观。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生在他的个人微博中写道: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活跃,市场繁荣,但也带来一大弊端——从贱商到重商,国人大多注重于低买高卖,在意识上对劳作下看一等。这也是造成当今社会浮躁的根源所在。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他呼吁:“我们需要重拾工匠精神!”


来源︱《南方》杂志2016年第1期

本文责编︱曹建民

微信编辑︱赵琦玉

统筹︱戎明迈

出处:南方杂志
------------------------------------------         短评留言         ------------------------------------------


栏目:世事
2017-05-12 (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