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8年第42期

>>

历史 栏目

何智丽风波:一场乒乓球比赛中爆炸的“原子弹”

24年前的今天,1994年10月13日晚,在广岛郊区的亚运会乒乓球项目上,小山智丽在决赛时全程大喊着哟西以3∶1战胜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夺得亚运乒乓球女单金牌。无数中国人坐在电视机前目睹了这一时刻,目睹了曾是炎黄子孙的小山智丽,站在领奖台上,面对在日本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日本国旗而百感交集。

1994年10月13日,日本籍选手小山智丽在广岛扔下一枚“原子弹”——在亚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中,原名何智丽,从中国国家队“消失”了六年之久的她,出人意料地击败排名世界第一的邓亚萍,摘走了亚运会女单桂冠。

在中国乒乓球历史乃至体育史上,还没有像“何智丽风波”这样影响大而深远的,它产生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体育的范畴。

况且,提及这段风波,就不得不翻开中国乒乓球历史上很多近乎已被人忘却的一页。

1987年,第39届世乒赛上的“让球风波”、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夕的“人选风波”等等,都是所谓“何智丽风波”的组成部分。“何智丽风波”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后果使得她自己和戴丽丽、焦志敏等中国女队的一代高手过早退役,但也正因为如此,乔红、邓亚萍等才有机会参加第40届世乒赛,从而一炮打响;“何智丽风波”令何智丽曾一度和中国乒乓球界种下心结,并远走他乡。

1989年,她嫁给日本的小山英之,妻随夫姓,她也改名为小山智丽。

小山智丽

1992年,何智丽(小山智丽)加入日本籍,可以代表日本参加1993年42届世乒赛单项比赛。得知小山智丽参加42届世乒赛,时任中国女队主教练张燮林曾向媒体表示:小山智丽离世界冠军还很遥远。

缺乏国内的训练环境对于年近30岁的小山智丽来说,想重登世界冠军宝座是一件难以想像的事。当陈子荷在42届世乒赛将小山智丽挡出女单八强后,人们更加认同了张燮林教练的见解——小山智丽的实力也不过如此。其实陈子荷能够打败小山智丽,球路相克是一个重要原因。早在1987年全运会时,陈子荷在团体赛中就曾击败过何智丽。小山智丽后期打球的风格是借力打力,任凭你狂轰烂炸一律以不变应万变,将你的攻势一一化解,直拍长胶打法的陈子荷也是借对方之力和旋转回出不同的旋转,诱使对方失误而得分,小山智丽遇着更精于此道的陈子荷只得认输。

42届世乒赛的失利和张燮林的一席话,刺激了小山智丽敏感的神经:她要证明她自己!

亚运会前夕,小山智丽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训练。有报道说,她每天坚持训练4到5个小时,竟将男陪练练到尿血,小山智丽在实力上也提高了一大块。

42届世乒赛后,韩国名将玄静和功成身退,朝鲜队的李粉姬和俞顺福也不见踪影,真正对中国女队构成威胁的,只有当时被称为“海外兵团”的陈静、小山智丽和齐宝华。陈静从未赢过邓亚萍,对乔红也处于下风,齐宝华的打法早已被摸透,剩下的小山智丽说不定没和中国队相遇前就被陈静淘汰,这是很多人的第一判断。

自1987年后,陈静对小山智丽赢多输少,广岛亚运会女单比赛,刚好她俩抽到一块,争夺四强的一个席位。正当中国队沉醉于乔红和邓亚萍的“双保险”时,一场风暴正悄悄袭来。

小山智丽

由于小山智丽未能达到国际乒联所规定的变更国籍年限,团体赛她只能作壁上观。当乔红和邓亚萍在团体决赛中艰难地拿下香港队蝉联冠军后,随后的女单比赛,小山智丽出场了。

邓亚萍分在上半区,对手较弱,她比较轻松地连过佐藤利香和齐宝华两关进入决赛。下半区高手云集,小山智丽出人意料地以3比1淘汰陈静,但邓亚萍很不以为然:乔红这一关她绝对过不了!乔红的基本功非常扎实,相持能力强,在小山智丽和乔红争夺决赛权时,教练张燮林要邓亚萍认真观看,可邓亚萍没认真看上几眼就转移了注意力,坐在看台上和队友聊着天。赛前轻敌、准备不足,忽略了小山智丽实力的提高,胜负的天平实际上已经向小山智丽一边倾斜。

小山智丽和乔红的基本功都非常扎实,双方大斗相持球,乔红没料到对手如此难缠,连续拉十几板也难以奏效,屡攻不下,反被对方借力打力打回头,看准机会还抢攻得手,就不免急躁起来,频频失误,1比3告负,把小山智丽放进决赛。

邓亚萍对战小山智丽

这时候邓亚萍才意识到,自己面临的不单纯是一场激烈的竞技,它的背后涉及到六年前那场恩恩怨怨,她已经不自觉地被对手带入了这场纷争的旋涡,这时她才真切地感觉到了这场决赛的份量。

邓亚萍打法凶狠,只要她抢先上手,正手连续进攻如排山倒海,别人即使能防住三、四板,却很少能顶得住她五、六板。但决赛那天晚上小山智丽的防守真是绝了,无论邓亚萍如何进攻,她一律就一个节奏回击过去,邓亚萍重蹈乔红的覆辙,打得急躁,最后1比3败给小山智丽,这是中国队自参加亚运会以来第一次丢掉乒乓球女单金牌。

94年广岛亚运会,邓亚萍(左)获得亚军

“原子弹”的辐射威力通过新闻媒体从广岛迅速传到中国,舆论哗然!一场风波,以及这场风波背后埋藏的历史积怨在媒体的一场“大讨论”中被抬到了风口浪尖。

关于风波本身,如今看来,已没有任何必要去探求谁对谁错,更没有必要把一些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放在当今的价值体系中去讨论、评判。关于相关历史,如下所陈:

何智丽第一次在世界大赛中亮相是1985年在瑞典歌德堡举行的第38届世乒赛,她替代当时排名世界第一的曹燕华入选团体阵容,结果,她与耿丽娟、童玲、戴丽丽一起登上了女团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但是在女单比赛中,何智丽第一轮轮空,第二轮一上场便以2比3输给了匈牙利的巴托菲,另外7名参加女单比赛的中国选手均守住了各自的防线,进入前8名,曹燕华最后获得女单冠军。

1987年2月18日,第39届世乒赛在印度新德里开幕,何智丽被安排参加女单、女双(与焦志敏配对)、混双(与何志文配对)3个单项的比赛,最让运动员看重的团体名单中没有38届世乒赛女团冠军主力耿丽娟和何智丽的名字。教练排定团体阵容时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赢球,当时中国队最主要的对手是韩国队,戴丽丽的单打从未输过韩国队第一号选手梁英子,双打也比较好,焦志敏的实力很强,是当年的全国冠军,而何智丽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亚运会女团决赛中,输给韩国队两分;二是为了下届世乒赛用人的考虑,决定让年轻的陈静在团体赛中锻炼一番。

据《中国体育报》当时的报道称:何智丽对自己未能入选团体阵容颇为不满,临行前,她带着情绪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次就冲着女单冠军去了。

2月28日,女单争夺进入8进4阶段。上半区,山西籍削球选手管建华迎战朝鲜队名将李粉姬,何智丽对陈静。

时任国家队总教练许绍发、女队主教练张燮林等人在赛前匆匆碰头,认为管建华如果赢不了李粉姬,由何智丽去打李粉姬更稳妥一些,于是决定让陈静放何智丽上来。负责做陈静工作的张燮林在忙乱之中竟把这件事给忘了,当陈静以21比19先胜一局后,何智丽一个劲儿地提醒教练请陈静“让球”给自己,张燮林马上在中局休息时通知陈静。

再度上场后,陈静以15比21、14比21、15比21连让3局,何智丽方以3比1获胜进入半决赛。

在当时乒乓界人们的眼里,何智丽的表现证明,她是接受“让球”的——她接受了陈静的让球,似乎没有道理不在同样的“潜规则”下,在必要的时候,让球给其他队友。

最后一次参加世界大赛的管建华在与李粉姬的比赛中打得十分出色,以3比2战胜对手进入半决赛,和何智丽争夺决赛权。下半区半决赛将在韩国名将梁英子和中国队的戴丽丽之间进行。

何智丽与管建华谁“上来”更合适一些,教练组内部有一些不同意见,经过和中国乒协领导的反复磋商,最后决定何智丽“让”给管建华,理由是:万一戴丽丽输给梁英子,让削球打法的管建华去磨她,梁英子身体状况本来就不好,在28日的比赛中,管建华战胜李粉姬后技术和精神状态都不错,上去多打一些来回,估计能把梁英子拖垮;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何智丽刚刚在亚运会上输给了梁英子和玄静和,对韩国队连丢了两分。

“让球”的决定应该在比赛开始前两个多小时,由主管何智丽的教练马金豹通知何智丽。据马金豹说,她当时沉默不语,没有表示反对。比赛开始后,同样知道“让球”结果的管建华打得很轻松,她完全解除了武装,准备节省体力去拼万一打上来的梁英子。

何智丽以两个21比7先胜两局,第3局打到中局时,管建华看到何智丽还在猛冲猛打,方才明白何智丽已经“不宣而战”了,但她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使不出不久前在公开赛上战胜何智丽的韧劲,管建华最后是含着泪打完了比赛,最终以18比21输了第3局。在紧邻的另一个赛场上,戴丽丽在决胜局19比12领先的情况下,被梁英子连追9分,反以19比21告负。

管建华

走下球场,管建华忍不住捂着嘴痛哭,她说自己上当了,被欺骗了。

何智丽的不宣而战,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据《中国体育报》的报道,女单决赛前没有人去指责何智丽,中国乒协领导下令谁也不许干扰何智丽。

3月1日晚,印度时间8点10分,女单决赛在何智丽和梁英子之间进行,身穿蓝色运动衣的何智丽以3比0(21比17、21比19、21比18)战胜梁英子,获得女子单打冠军。中国代表团在第39届世乒赛共获得6枚金牌,只有女双一项冠军被韩国梁英子/玄静和夺走。

回国后,中国乒乓球队在向国家体委汇报第39届世乒赛的工作时,并没有提到何智丽“不让球”,许绍发说,当时我们并不希望把事情搞得满城风雨,因为何智丽还在队里,她还年轻,还要打球。尽管当时某些媒体的报道失实而偏激,极具煽动性,中国乒协负责人和国家队教练们却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不愿向新闻界说明真相,不愿把一个队员搞得太灰头土脸。

许绍发说,还是想在内部解决这个问题,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避免以后比赛中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围绕何智丽的争论最早是从队内总结会上开始的,几乎所有的教练和队员都站在一起批评何智丽,戴丽丽忍不住在会上与何智丽大吵起来,她指责何智丽不道德,如果想拿女单冠军,首先你不该接受陈静的让球,其次你不想让管建华,也应该在赛前声明,然后去公平竞争。

戴丽丽的话,说得很在理,但何智丽不肯承认错误,局面因此而僵住了。

代表中国队出战时的何智丽

何智丽与国家队的矛盾升级,是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之前。乒乓球首次被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人们对“国球”在第24届奥运会上取得佳绩寄予厚望。由于何智丽在第39届世乒赛拒绝让球,所以,教练组在决定奥运会参赛人选时小心谨慎,唯恐处理不当会惹出风波。

24届奥运会共设男女单打、双打4个乒乓球项目,女子比赛允许各协会报3名选手参加。在人选方面,教练组确定了两个标准,一是对外国人有利,二是善于双打。按这两个标准,焦志敏是唯一没有争议入选奥运会的队员,另外两个席位要在何智丽、戴丽丽、李惠芬、陈静等几位世界冠军中产生。

在中国乒乓球队向国家体委汇报人选情况时,有关何智丽是这样说的:

一、上届亚运会后,何智丽在技术上有所提高,但发球技术和接发球技术仍是薄弱环节,这样在双打汇总明显吃亏,不如焦志敏、戴丽丽和陈静。在亚乒赛上,何智丽与李惠芬配对负于一对中国台北队选手(林丽茹/张秀玉),在日本公开赛上负于一对日本选手(内山/吉川)。

二、何智丽参加1988年1月份的欧亚对抗赛单打成绩是7胜2负。亚乒赛团体赛上负于韩国队玄静和,虽获得亚乒赛和中国公开赛女单冠军,但两次战胜的外国选手都是韩国队的洪次玉,洪次玉尚不属于一流强手,这个成绩说明不了问题。综合第39届世乒赛后的成绩,何智丽不如李惠芬和陈静。

三、何智丽在技术上容易保守求稳,应变能力差,抗干扰缺少办法。女队教练一致认为,何智丽不参加奥运会。

时任女队主教练张燮林在谈到往事时说,当时的心情比较矛盾,尽管何智丽这时已经是他手下的队员,如果用何智丽,不会有人认为他出于私心,反而舆论压力会小一些;如果不用何智丽,她自己肯定认为和第39届世乒赛不让球的事情有关。其实在很早以前的一次国内比赛期间,张燮林就同曾传强谈到过一个大胆的设想,奥运会不准备用何智丽而用陈静。从技术上说,何智丽不是不能打,这样做是从战术方面考虑,当时估计朝鲜不会参加汉城奥运会,何智丽对欧洲选手的战绩有输有赢,而且她的打法与欧洲人一样(两面弧圈),欧洲人准备奥运会时实际上都练的是何智丽。陈静不仅技术不错,而且是左手打法,参加奥运会的24名选手中可能除了焦志敏之外都是右手持拍。

为了慎重起见,全体女队员教练曾集中5次反复讨论,何智丽一票未得,紧接着,中国乒协召集全国各省市队几十名乒乓球教练讨论,结果与国家队教练的意见完全一致。7月22日召开了中国乒协在京主席和副主席会议,通过了上陈静不上何智丽决定。在这次会上,王传耀(已故)和邱钟惠等人谈到,张燮林启用陈静有远见,但要作承担压力的准备。

尽管当时舆论界已将何智丽风波炒得沸沸扬扬,但在绝大多数专家的决策下,何智丽不参加奥运会基本成定局。在中国乒乓球对开赴丹东集训的当天上午,女队主教练张燮林接到了何智丽的电话,他回忆起当时何智丽的谈话大意是:“你也是上海人,看你有什么面子回上海,你不要被人当枪使,奥运会我去定了。”

生平头一次面对这样的质问,张燮林无从回答,他只是说,我们今天出发去丹东,已经给你订了票,你现在还是队里的队员,希望你跟我们一起去集训,我把车票给你留到开车前的最后一分钟。

何智丽没有在火车站露面。

中国乒乓球队通过丹东集训,最后确定让焦志敏、李惠芬、陈静参加第24届奥运会,当教练把这一决定告诉另一个世界冠军,成名已久,此前已经初步报上奥运会的戴丽丽时,戴丽丽十分冷静,尽管她为为参加奥运会做了多年准备,但她没有提出异议,只是说,想回温州老家去看看,教练和队友送她上火车的那一刻,戴丽丽虽然痛苦,但脸上挂着微笑,大家对这位世界冠军在落选后表现出的风度感到钦佩。

从此以后,何智丽再也没有在中国乒乓球队出现过,1989年她嫁给了日本人小山英之,1992年加入日本国籍,当年的“何智丽风波”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渐渐平息了。

时任国家体委乒乓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杨树安(现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在广岛亚运会后接受资深乒乓球记者夏娃采访时说过,中国乒协和中国乒乓球队自第39届世乒赛以来,始终没有介入到舆论界的争论中去,这样做并不表明我们错了,而是不想分散精力,相信历史总会做出公正的结论。集体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国乒乓球队致胜的法宝,在世界大赛上从祖国利益考虑,根据不同的选手,为祖国夺得金牌,用“让球”的战术没有错。

时任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在广岛亚运会女单决赛后就说过,首先我们别忘了何智丽已经是日本人了。另外,何智丽获得冠军,为日本人夺得了28年来的第一块亚运会乒乓球金牌,可日本人在兴高采烈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小山智丽曾经是中国的世界冠军。

1994年10月29日,日本天皇在第49届国民体育大会上见到徐寅生时曾说:中国为日本培养了一个亚运会冠军。

1995年,第43届世乒赛,小山智丽宣布退赛;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小山智丽在女单1/4决赛中负于乔红

1997年,第44届世乒赛,小组赛中国对日本,小山智丽没有上场。

2000年,小山智丽在悉尼奥运会乒乓球女单比赛中负于王楠。此后,小山智丽宣布挂拍,不再参加任何国际比赛。

2001年,日本大阪第46届世乒赛,小山智丽作为旗手出现在开幕式上,日本女队获得该届比赛的铜牌,小山智丽不是团体成员。

2005年,上海世乒赛,何智丽作为中国乒乓球冠军团的一员,出现在上海,和20年前那场风暴的其他主角曹燕华、戴丽丽、李惠芬,甚至是韩国选手梁英子等人围坐一桌,频频举杯,相逢一笑泯恩仇,一段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

2008年,广州世乒赛,何智丽再度和国内乒坛的老冠军们齐聚一堂,忆往昔,话友谊。

也许,今天在我们看来,“让球”不仅剥夺了运动员的权利,更有悖奥林匹克精神和竞技体育的原则,实属可耻。但如同文中笔者曾提到的一样,这一切,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不能将“让球”放到当今的价值体系和舆论体系中去评价。

就如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一样,“让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背后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中国人需要精神上的鼓舞,需要被世界所认可,自容国团夺取第一个世界冠军以来,“让球”曾是一种集体主义的表现形式,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荣誉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让位于后者,“让球”实际上是“让名”、“让利”!从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包括李富荣、蔡振华在内的许多优秀选手都曾为集体荣誉多次“让球”。

李富荣让过庄则栋、曹燕华让过童玲、蔡振华让过郭跃华,不管最终的获胜者是谁,谁将姓名刻在奖杯之上,但那些在让球中做出牺牲的国手们,同样应该名留史册。乒乓球是圆的,除了一切皆有可能之外,小小的空间里曾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融入了太多乒乓球选手难以承载的社会、外交,甚至是政治背景。当时光步入21世纪,当我们的祖国即将迎来六十华诞之际,乒乓球虽依然是国球,但人们关注的,更多是它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健身运动的本质内容。(本文部分采访、历史数据引自《乒乓世界》及徐寅生自传《我与乒乓》。)

出处:搜狐 / 非常历史
------------------------------------------         短评留言         ------------------------------------------


栏目:历史
2018-10-17 (
微文周刊 2018年第42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