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9年第28期

>>

音影 栏目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 | 除了田园生活的回忆,还有暴风雨般的抗争

文 | 莫敏妮

贝多芬是启蒙时期的人,他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关注周围的一切。贝多芬显然受到狂飙突进运动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启发,他那个时代,无人不受康德的影响,可以说整个十九世纪的哲学思想都围绕康德的猜想展开。康德杀死了上帝,损害了神学最珍贵的论证的基础。康德之后,所有的德国人都开始谈论形而上学:歌德和席勒研究他,在宽阔的精神境界中共同创造了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高峰;贝多芬带着敬意引用他关于生命两大奇迹的话语——“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正是在德国形而上学如此深邃芬芳的岁月里,德国作家写道:“上帝赐予法国土地,赐予英国大海,赐予德国天空的帝国。”贝多芬用这些为自己的音乐做了积极的准备。

贝多芬有别于莫扎特时代,莫扎特对生活有一种天生的理解力,音乐直觉精准,作品的逻辑性与连贯性自然到天衣无缝。而贝多芬总是在寻找,他喜欢记笔记,会将那些对他很有意义的话语记录下来。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到底描述什么?我们从聆听中应知道,作品中真正的人文价值和巨大的力量在于它们被贝多芬注入了精神上以及外在的力量。正因为这样,矛盾与斗争是贝多芬音乐中很基本的不可分割部分,即使其中遍布“柔美的,富有表情的”抒情乐章。第六田园交响曲就是绝佳例证。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遗书”之后,迎来他创作上的十年黄金时期,田园交响曲正是这时期的作品之一。我们听听它的第四乐章,这个暴风雨乐章塑造了交响曲的格局与力量,展现大自然雷霆万钧那一面,天空中闪电撕裂云层,狂风裹挟暴雨直面而来,与之对峙的是渺小而不屈的人类。音乐与自然有机结合,仿佛在说“人类的历险是值得的”。

贝多芬的“后海利根施塔特风格”爆发性的突破导致了乐曲结构的多样性。《田园交响曲》是一部贝多芬回忆年少时在乡村的交响曲,其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由贝多芬亲自标注。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有故事性与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似乎担心人们会误解这部作品,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这提醒我们,他的这部作品主要是表达乡间生活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内心情感而非描摹自然。

我们或许盛赞他左手执著古典,右手挥逸浪漫,也就是说贝多芬是古典与浪漫的集大成者,这一定是时代赋予他的。实际上,贝多芬并没有过早预知说,这是浪漫标题音乐,他只不过继续追寻巴洛克的“田园”传统而已。田园风格的传统在维瓦尔第、巴赫和亨德尔数量众多的作品里,尤其在海顿的两部清唱剧中显示出来。贝多芬在清唱剧领域内没能力没办法与海顿角逐,他要怎样才能超越尊敬的前辈?他别出心裁地、创造性地将田园风格用在交响曲方面,并发扬光大。

《田园交响曲》由五个鲜明生动的具有民间特色的乐章构成,达到贝多芬交响曲乐章数之最,分别是初到乡村、在溪边、乡村聚会、暴风雨和牧羊人之歌。结构方面也达到了古典的平衡。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最高尚的艺术不仅在理智上吸引我们,还能扣动我们的心弦。交响乐扣动我们心弦的不仅是它和谐的旋律和乐章,更是它的结构和层次发展。这种理智上的愉悦是人类所能企及的最高形式。因此,艺术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形式上,特别是形式的统一上,这些是结构的支柱和形式的核心。

维也纳北郊的海利根斯塔特,是贝多芬置之死地而后生、重新升腾起希望的地方。那儿至今还有一条“贝多芬小径”(Beethoven Gang),虽难以见证远去的时代,但仍可寄托人们对古典巨匠的情感。贝多芬在此宁静的、如德国一样辽阔的天空下创作完成了《田园交响曲》。德奥时空交织,两个世界令人意外地融为一体,交响曲因此也生成了一种更加令人亲密的关系。我们可能好奇少年贝多芬是怎样过来的?他是否有过少年维特之烦恼?他走过的那些黑森林覆盖之地是否回响着诗歌集《少年魔角》中的故事?交响曲似乎都没有这些具象的内容,你只能通过一遍一遍去聆听去领会此中意味。

贝多芬在1808年夏天的书信中写道:“我在灌木、大树、草坪和岩石间行走的时候,是多么快乐啊!因为树丛、花草和岩石,都能给人以共鸣。”他踏着微风,置身于乡间,也许无暇顾及鸟儿们的愉悦歌唱,溪水的欢腾嬉戏,草木绽放的芬芳,但是,他会用满意的目光审视着茂盛的野生植物。他的心灵一定能敏锐觉察,如果没有这些感知能力,哪儿可能有末乐章那旷古未有的田园牧歌!你是否听见那些苹果儿,就像维吉尔牧歌说的那样,散落一地,但个个都在自己的树下?漂亮的人儿,你若多多来看我,林中的黄槐和园里的青松就都比不过你?巴松管模拟的短小轻松的音响,泛起自然的气息,你是否听到维瓦尔第《春》那样急匆匆的脚步声?音乐行进到五六分钟之间,作为背景的弦乐线条悠长伸展,具有非常古典的、非德国莫属的特质,它如此从容和舒缓地表达了初到乡间时的喜悦。此前未曾如此体验过,尤其是富特文格勒在此的演绎,是最喜欢的音乐瞬间。

很多人喜爱第二乐章,听音乐会,期待热忱地享受行板带来的自由与纯粹。在溪边,微风打破宁静,摆动那些植物枝条与叶子,流水仿似小精灵嬉戏,音乐之声缠绵动人,那是人的内心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的律动。据记载,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条山谷旁的小溪边漫步,途中,他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树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小溪边”黄鹂、鹌鹑、夜莺和杜鹃,都鸣叫着,我把它写进乐曲里了。”

从溪边来到乡村舞蹈现场,自然转变让人们能够忆起那些欢声笑语,那些民俗趣事,那些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往事。

舞蹈欢愉之后,音乐情绪急剧转变,“命运”作为发怒的上苍雷声闯进。自然充满激情而且能量巨大,当狂风骤雨之际,田园充满杀机,人们要么爱它,要么恨它!一长串滑音惊现,恍如女武神飞行,瓦格纳一定从这乐章得到启发。天空黑云低垂,同树林的阴影交织在一切,突然,乌云被撕裂,闪电快速地划出一道凌冽的火光。从太阳落山处刮来的狂风将乌云翻起,树林被吹得弯腰,天空逐渐明朗,通过云缝又可以看到天空和火热的原野。多么可怕,多么奇妙的景色!伟大的神灵给群山覆盖着浓厚的黑幕,从大面积的混乱状况中传出狂风吹断树枝的声音、树木的呻吟、小动物的吼叫。

第四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或者第六和第七,它们的创作时间非常接近,但却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作曲家创作出来的,尽管它们之间有着相似性。德国先哲康德肯定发挥生命潜能的自然方法,认为抗争是进步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我们在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中听到命运之最强音。很自然,我们在《田园交响曲》的暴风雨乐章里,也能找到抗争的音符。

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小快板

犹如暴风雨后的天青色,贝多芬给了我们一个唯美的末乐章。牧歌渐渐吹奏,像太阳从远方慢慢隐现,一如“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式的纤美,一幅恬静如歌的画轴呈现。长线条抒情旋律,堪称人间至美,有特别动人的东西在里面。看似粗鲁的贝多芬,动情起来,也天下无双啊!不断回顾首乐章的交响,把我们的目光抛向远方的天空、山谷,以及那些或阴沉或者明亮的群峰。虽然贝多芬说不是音画,但我们确信,那是贝多芬的故乡。啊,德国,我的少年时光是属于你的!

布鲁诺·瓦尔特

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富特文格勒

卡洛斯·克莱伯

巴伐利亚管弦乐团

不同名家的不同演绎版本,让贝多芬的交响曲达到艺术的巅峰。听“田园交响曲”,名版本众多,最终还是在瓦尔特、富特文格勒和小克莱伯等指挥的版本上做更多的聆听与比较。瓦尔特是纤细抒情的个人风格,像在黑森林漫步的田园诗人;富特文格勒绝对是自带德意志的理性基因,铁的意志之中透出稳定的秩序,其层次非常清晰,尤其具有历史感;小克莱伯的青春朝气,他的首乐章,像初生牛犊奔跑在莽原上。

马里斯·杨松斯/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自然的涵义比自由更宽广,音乐中的婉约和淹雅,是田园之中缪斯的赠予。维也纳北郊这片宁静和安闲的土地上,激发了贝多芬对故土田园牧歌式的赞美,“田园”充满了少年既亲切又原始的和谐气氛。就在这儿,溪水边、跳着最朴素的舞蹈以及在大自然的狂吼之中超越自己。

一切峰顶的上空

静寂

一切树梢中

鸟儿们静默在林里

出处:搜狐 / 古典音乐.
------------------------------------------         短评留言         ------------------------------------------


栏目:音影
2019-07-07[顶] (
微文周刊 2019年第28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