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虎”
|
|
人虎相交既久,虎威武雄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借用虎的某种特质来寄托自己的希望。 不过毕竟“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我们还是要跟真正的老虎保持距离的,于是勤劳智慧的祖先们,借用虎的形象,创造发明了很多带有“虎”元素的物品并在特定的场景中使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各种民间风俗,并世代沿袭下来。

虎头帽 唐代以前就有勇士头戴虎冠,李贺的诗《荣华乐》中说:“峨峨虎冠上切云,竦剑晨趋凌紫氛”。后来演变成为孩童的服饰——虎头帽,帽上的虎头形状十分可爱。人们一般以“虎头虎脑”称长得健壮的儿童,又认为虎的形象可以吓退妖魔,保护儿童平安,进而在鞋上也绣上虎头,称为虎头鞋。这种习俗至今在许多地方依然保留。

虎头鞋
再有就是虎枕。据晋代王嘉《拾遗记》,汉代曾发现一件玉虎头枕,上有篆书字,说是殷纣王帝辛所用,曾经同妲己共枕。民间用的虎枕是布制,做成卧虎的形状。 虎枕 各地还有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布老虎,在民间玩具家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民间工艺品。虎年到来之时,布老虎更是大行其道,迷你型的被人放在案头,巨型的则被做成坐椅,很受人们的喜爱。沈阳一家出版社还用“布老虎”作为他们一套丛书的名字。
布老虎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民间常以艾叶扎成虎形,称为艾虎,悬挂在门上或身上,用以避邪祛秽。也有用彩绸剪成,粘以艾叶。成书于宋代的《岁时杂记》说:“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戴之。”当时有诗句说:“钗头艾虎辟群邪”,可见艾虎也是可以戴在妇女头上的。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写五月端午的风俗:“五月朔,家家悬朱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则艾虎又可挂在门旁。大约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细菌病毒也因而活跃,艾草属于芳香类植物,它的挥发油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艾虎
民间又认为虎能吃鬼,所以把艾叶扎成虎形用来辟邪。这样的风俗流传千年,从晋代一直流传至清代,是有一定道理的。
胡晋《惊梦》69cmx68cm
 虎食鬼的传说由来已久。汉代应邵所著《风俗通义》引《黄帝书》说:“上古之时,有茶与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他们在桃树下检阅百鬼,遇到无道理,妄为人祸害的,便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后人常在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门上画虎,以虎为门神,在汉、晋颇为流行,唐代也是“俗好于门画虎头”。直至近代,虎仍是年画的重要内容。
 虎与传统节日的关系还表现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又称为灯节,习惯悬挂花灯,并在灯上粘贴谜语供人猜测。这种谜语用精炼的词语作为谜面,以古籍中文句、诗句或人名、地名为谜底,叫做灯谜,又称为文虎或灯虎,形容猜谜如射虎难中。《红楼梦》等古典小说都对这种娱乐有所描述。
由此可见,中国人与“虎”之间可是大有渊源的,经人工改造过的“虎”,兼具实用功能、装饰功能、文化功能······“虎”文化完全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
|
|
出处:浙江赛丽美术馆
|
|
栏目:人文
2022-01-17[荐]
()
微文周刊 2022年2期
|
|
|
|
|
|
|
·
秦怡 | 百年影史耕耘者,国人心中的“女神”,
|
|
|
|
|
|
|
席慕蓉:淡淡的花香
|
|
|
《孟子》10句格言,感
|
|
|
轰动全球的一首短诗:
|
|
|
最新全球十大博物馆排
|
|
|
|
|
母亲节诗词28首
|
|
|
韦氏出牛人
|
|
|
席慕蓉:独白
|
|
|
林清玄:在纷繁的世界
|
|
|
|
|
100首唯美春日古诗词
|
|
|
8首经典诗词里,藏着
|
|
|
《全部甲骨文对照表》
|
|
|
清明节诗词38首
|
|
|
|
|
|
世界十大奢侈品
|
|
|
油画里的母亲
|
|
|
令人震撼的历史:红场
|
|
|
大清亡于此项改革
|
|
|
|
|
年年月月,时光荏苒,
|
|
|
秦怡 | 百年影史耕耘
|
|
|
人间值得,请深情地活
|
|
|
陈之佛 | 入古出新的
|
|
|
|
|
万众团结圆舞曲 | 让
|
|
|
China凭什么代表中国
|
|
|
被自杀的帝国吹哨人
|
|
|
看似养生的10个好习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