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23年第1期

>>

音影 栏目

中国人体摄影第一人,他把照片拍成了诗意画!

他总是一身长衫,清癯安宁

静 静 地 站 在 那 里

就有一种超然的气度和个性

1995年4月13日

一 代 摄 影 大 师郎 静 山逝 世

享 年 103 岁

晓汲清江

古阁重密

略懂一些摄影或书画的人

对“郎静山”这个名字应该都不陌生

他是民国极负盛名的摄影家

在其近百年摄影生涯中

创下了不少“第一”的头衔:

中国第一个拍下女性裸体的摄影师

第一位以“集锦摄影”表现中国画意的摄影家

第一位拥有世界各国最高名衔的华人

……

《山亭自有悠贞趣》 1950年

他用了一生的时间

只做了一件事

——

用照片向世人展示

浸润了东方式智慧的意境美

《野渡无人舟自横》 1988年

他 说:

“我主张在技巧上,

应吸收西方科学文明,

使照相不再是件难事;

但要谈到艺术视界,无论取景或色调,

我都认为应多研究

国画中蕴含的旨趣。”

1963 郎静山 《云深不知处》

所以当你看到他的摄影作品,

一定会惊叹地喊出:

“ 这哪里是照片,

分明是一幅中国画呀!”

1892年(清光绪18年),

郎静山出生在江苏淮安

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由于父亲喜欢收藏书画、唱戏和照相,

郎静山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1911年入申报馆工作,

12岁时,郎静山进上海南洋中学读书,

在图画老师李靖兰的教授下,

学会了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

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过当时肯定没人想到,

这位“小少爷”会引领

中 国 摄 影 艺 术 的 潮 流。

1912年,完成学业的郎静山

先后进入上海《申报》《时报》

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

《斜风细雨不须归》 1960年

他虽以摄影记者为业,

但却以仿画摄影作品见长。

他借鉴传统绘画艺术“六法”,

潜心研习、加以发挥,

摄制出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照片,

自成一种超逸和俊秀的风格。

这 些 作 品,

在当时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

1925年,

郎静山成为中国摄影学会创办人。

1928年,任上海时报首席摄影记者,

发起并成立了上海“中华摄影学社”,

这是我国南方第一个摄影团体。

同年,郎静山拍摄了

中国的第一张女性裸体摄影作品

——《慎独无私》

在那个传统观念束缚的年代,

是多么大的突破啊!

据悉,照片中的女子姓张,

四天后她因此被父亲打得遍体鳞伤,

为自己的勇敢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几乎与上海美专

那位女人体模特命运相同。

《美人胡为隔秋水》1932

争议、谩骂……如潮水般涌过来,

但郎静山并不后悔。

你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照片中女性美好的胴体展露无遗,

却丝毫无半分露骨肉欲,唯美至极。

《晨鸡催不起》1975

1930年,郎静山

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课,

开创了中国摄影教育的先河。

顶住巨大压力的郎静山

把非议隔绝在门外,

心思活络的他一直在研究摄影技术,

后来一种“集锦摄影”横空出世。

▲湖山揽胜 郎静山最为著名的集锦摄影作品

他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艺术

运用暗房技术把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拍摄的影像结合在一起

我们现在知道这种技术叫“PS”

在当时这叫“集锦摄影”,是创举!

《花好月圆》 1950年

郎静山说:

“ 我 做 集 锦 照 片,

是希望以最写实、

最传神的摄影工具,

融合我国固有画理,

以一种‘善’意的理念,

实 用 的 价 值,

创 造 出 具 有 美 的 作 品。”

《森林之路》 1956年

为了捕捉最精彩的一面,

他总是四处游历。

这一走,就再也停不下来。

他曾说,“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

“相机比太太还重要。”

《高山竹》 1935年

当摄影师开始用心

作 品 就 带 上 了 灵 魂

那些光影交错下的水墨意境像一首诗

带你进入灵魂的深处

1934年 郎静山 《春树奇峰》

1934年

其第一幅集锦摄影作品

《春树奇峰》在英国摄影沙龙入选

从此,郎静山创立的集锦摄影

在 世 界 摄 坛 中 独 树 一 帜

《松鹤长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

郎静山举家迁往大后方四川。

其时往来于上海、昆明、重庆之间,

一方面从事新闻采访,

一方面研究集锦摄影与创作。

《烟波摇艇》 1951年

1949年夏天,

郎静山应美国新闻处邀请

到台湾参加影展,并定居台湾。

1951年郎静山发表《烟波摇艇》,

以中国黄山、香港摇艇、台湾芦苇为材料,

综合三地风景构筑心目中的中国山河,

这也成为日后郎静山的创作模式。

▲芦岸归舟

中 国 禅 宗 曰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隐喻着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之关系。

郎静山则擅长表现这种

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关系,

“隐逸高致的名士”与“氤氲朦胧的山水”,

构建成为他心中的“世外桃源”。

▲远山环绕亭可憩

▲临流独坐

除了以物来影射思想、感情,

郎静山的作品中还有许多人物形象。

作 为 长 期 浸 润 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郎静山,

有着很多文人雅士的风骨和情怀,

一生宽厚包容,为人淡泊求静。

▲1947年,丰子恺在上海梅寓与梅兰芳、郎静山(左二)、記者陳驚躦(左一)合影

与知名画家张大千、黄宾虹、

朱屺嶦、叶浅予、刘海粟、

齐白石等人都有交往。

也拍摄过他们的肖像。

▲白石老人 1946

▲于右任 1958

1952年 郎静山 《时代女性蒋碧薇》

1958年 郎静山 《于右任》

《著名京剧家卢燕》1956年

李丽华 1955

《老先生们》

郎静山喜欢张大千的胡子,

所以张大千常常是郎静山戏作的模特儿。

郎静山的艺术之路和际遇

也与张大千有相似之处,

他们都曾努力地希望被世界所接受。

▲松荫高士 1953年 (老人为张大千)

▲云淡风清 1953年

只是郎静山缺少

张大千和西方顶尖艺术大师会晤这一节,

但却比张幸运得多的拿到许多国际奖牌。

张大千一直在冥思苦想

怎样将中国的笔墨与世界接轨,

从而达到自我人生的顶峰。

而郎静山是用照相机与感光材料,

千方百计地弄出中国画的味来。

除了摄影,郎静山在做男人、

做父亲的角色上一样超然有度。

他 认 为,

“ 人要是没有觉知,

就什么都没有了。”

古刹扫尘

郎静山从来都不教训自己的孩子,

是要他们自己察觉。

以孩子是否能自觉,

来衡量他们是否成长。

郎静山一共有十五个儿女,

却 随 时 局 磨 折,

分别散落于海峡两岸以及海外。

郎毓文是郎静山的幺女,

父亲留予她言传身教的影响,

也正随着她自己年岁的渐长而氤氲发酵。

郎毓文曾回忆到:

“记得我读北一女中高一时,

有一次,和父亲一起坐公路局车回家。

坐到一部有些椅背掉了的车子,

我一屁股坐在一张有靠背的,

一看父亲坐的是没靠背的,

本想是否该和父亲换位子的,

但 是 自 己 想 靠,

又见父亲坐着满挺的,就算了。

回到家后,

父亲只是小声地告诉母亲,

并说我还没长大,不懂让座。

这比责备还能令我难过,

但是那时还是没有

从这个错误中学到父亲的智慧。

长大以后,我只听父亲说过一次:

‘人要是没有觉知,就什么都没有了。’

原来父亲从来都不教训我们,

是要我们自己察觉所有的事情。

我后来到温哥华念艺术管理,

父亲和母亲第一次来看我时,

我请了几个父亲的客人,

父亲才说我会点一桌菜了,是长大了。

那种自由和尊重,

没有任何其他的父亲

可以做到同样的程度。

对于名望的追求,

父亲更是从来不放在心上,

也从不攀缘权贵。

在上海交往的都是工作上及艺文界人士。

但是父亲对朋友非常好,

家中天天都有客人来吃饭。

父亲总说‘吃顿饭算什么!’ ”

这位跨越了一个世纪的百岁老人,

童年及求学在满清末年,

事业和名声随民国展开,

中年以后在台湾孤岛一待就是四十年。

在自己103岁之际,

郎静山为了拍一张照片,

还挑战徒步登黄山。

他说:由于对摄影的兴趣,

我已忘了去注意自己的年龄了。

1995年,

郎静山在台北逝世,

享年104岁。

摄影是静止的,

郎静山的一生却是

充满着创造与生机的,

“ 人 活 着 要 有 生 趣 ”

也许这才是郎静山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郎景山摄影作品欣赏】

信手闲翻大师的摄影作品,

不由心弦颤动。

静谧的影像,简洁空灵的构图,

远山层叠、薄雾笼罩,

犹如传统水墨中墨色的浓淡交织。

▲仙山楼阁 1956

▲古阁重峦 1936

▲坐看云起 1934

▲绝嶂回云 1942

▲云峰鸟语

▲仙山楼阁 1956

▲枫桥夜泊

▲晓汲清江

▲华溪盐井 1938

▲烟江弄舟晚 1950

《迎客松》 1933年

《一片春帆着远天》 1936年

《晓风残月》 1945年

《湖滨秋色》 1939年

▲中国式大学 1972年

春耕

树影湖光

柳塘春水漫

望 岳

花好月圆

▲鸣鸟幽情

▲英雄独立 约1970年

▲春到

▲竹

▲蟪蛄爱草绿

▲无车运斧

假如时光能倒流,

郎静山能活到今天,

并且掌握了数字PS技术,

他的集锦摄影会是什么样子?

假如现代摄影人

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

吸取了中国绘画艺术精粹

再借鉴郎静山的集锦摄影

那现在的中国绘画式摄影

又会是什么样子?

疏林夕照

仙山楼阁

春树奇峰

英雄独立

梅花树屋

烟江晚泊

画 竹

山径归人

万瓦层层

金波泛筏

出处:生活与艺术
------------------------------------------         短评留言         ------------------------------------------


栏目:音影
2023-01-01 (
微文周刊 2023年第1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5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