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23年第9期

>>

人文 栏目

八首绝命诗,说尽人生百种滋味

绝命诗是中国传统诗歌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凡临终赋诗均可称为绝命诗(或绝笔诗),临死前的诗作,大多别有一番风味。或委曲,或洒脱,或豪迈,或委顿,或张狂,或自破红尘。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特别有名的绝命诗。下面为您盘点八首绝命诗,一起感受诗人最后的呐喊!

论带兵打仗,论救国存亡,文天祥比不上宗泽、岳飞,甚至比不上吴阶、孟珙,但文天祥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尤其是在这个国家危亡、山河破碎、社稷飘零的乱世,文天祥的精神更是显得弥足珍贵。千百年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犹如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中的一盏璀璨的灯塔,穿透千年的时空,照耀着中华民族儿女前进的方向。

相对于永恒的自然界来说,个体的人极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杰,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也不过像一朵大的浪花,转瞬即逝,令人感喟;但爱却是长存的,它一直是人类使自己奋发和纯净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纵或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在爱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令人赞叹。《垓下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人生的这两个方面。

佛家把人生看成是”如梦、如幻、如影、如露、如电”的”六如”,苏轼却一直追求着”六如”灭尽后的”真吾”境界.”生谓之宅,死谓之墟.”在《六观堂老人草书》中说:”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幻影殊。清露未晞电已阻,此灭此尽乃真吾.”这种参透生死,人我两忘的境界不愧是如神宗评价他的”善知识”,此诗作于他临终前二日。

维琳是苏轼知杭州时的径山寺住持,这次不远千里前来探病。苏轼依他赠诵偈语的原韵作成此诗,维琳不解末两句典故,苏轼为他作了解释:后秦时天竺高僧鸠摩罗刹病危,便口出三道神咒叫他的外国徒弟诵读禳解,结果毫无效验。苏轼觉得他的举动很可笑,认为能参透生死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

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即李白去世当年。此诗发之于声是李白的长歌当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这首诗说明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恋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此“绝命诗”写李一生为国操劳,四方奔走未曾歇息,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慨叹几百年来国步多舛国势衰微而民生多艰,个人竭尽孤忠以力挽狂澜而终于在萧瑟秋风中老去,眼看空荡荡的拜将坛只剩下旗子在残阳夕照中飘动;大局着实堪忧,乃殷切叮嘱后继者:国境上战云犹在,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袁枚这首诗,下笔犀利,借讽刺村犬,鞭挞了那些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的贪官污吏,借狗喻人,寓意深刻。从写法上看,对仗工稳,语调激愤,形象鲜明,既写出了诗人穷愁潦倒的处境,又表现出了他愤世嫉俗的情态。因为,正是这黑暗的社会,逼着诗人袁枚走上了绝路,写下了这首《绝命诗》,也写出了他内心的不平之气。


出处:社会摇
------------------------------------------         短评留言         ------------------------------------------


栏目:人文
2023-12-03[荐] (
微文周刊 2023年第9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