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7年第40期

>>

书画 栏目

中秋里的书法

《中秋帖》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纷纷效仿,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圆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遂传到民间。

唐代,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纪》载“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盛行于宋朝,《梦粱录》卷四记载了南宋临安(今杭州)中秋节盛况:“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于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至明清,中秋节已与元旦(春节)齐名,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

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月亮,心中顿生无限遐想与相思之情,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自古以来,人们将臆想中最美好的故事都给了月宫,嫦娥、吴刚、桂树、玉兔、蟾蜍,它们被文人墨客们作为永恒的主题,构成了他们笔下一首首婉约的诗词,一幅幅唯美的书画。

王献之的《中秋帖》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品。1400年后,乾隆皇帝误将米芾的临摹之作看成是王献之真迹。民国时期,这幅书法被溥仪带出紫禁城,辗转流落至香港。周恩来批文将其收购,使其免于流失海外。

图为(传)晋代王献之《中秋帖》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帖上的字迹是:「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此帖一气呵成,但文辞无法释义。

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

《书画舫》云:“献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项氏子京,自有跋。细看乃唐人临本,非真迹也。”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故同样宝贵。

作者简介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故人称“大令”。

古往今来,我们与祖先共沐在同样的月光之中,这轮皎洁皓月也照亮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他们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吟诵中秋的书画精品。

论及与中秋有关的书画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晋代王献之(传)的草书《中秋帖》也许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件珍品。它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一起,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意为此三帖乃希世珍宝。

《中秋帖》总共3行22个字,为:“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没有落款,如何断句亦引人遐想。帖正文右上角还有乾隆的御题签“晉王獻之中秋帖”。

创立草书“一笔书”是王献之的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中秋帖》被认为是“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

尽管《中秋帖》的艺术性毋庸置疑,但其帖所用竹料纸约到北宋时方才出现,从行笔判断,书写时用的是无心笔,并非晋朝惯常使用的有心硬笔。尽管乾隆皇帝言之凿凿是王献之真迹,当代书画鉴定家普遍认为可能是宋代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关于《中秋帖》的鉴藏和传世,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0年,两帖面临出售。香港鉴藏家徐伯郊得知这一情况,联系了当时故宫博物院的马衡院长,马衡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周总理亲自指示:“同意购回《中秋帖》及《伯远帖》”,使其回归故宫博物院。

图为宋代赵佶《闰中秋月帖》

书画俱佳的宋徽宗赵佶有一幅“瘦金体”的《闰中秋月帖》,同样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赵佶的书法极具个人风格,其字线条瘦直挺拔,婀娜多姿。《闰中秋月帖》是一首七言律诗:“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此帖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代表。

图为宋代米芾《中秋诗帖》

前文提及的王献之《中秋帖》疑为米芾所作,这位宋代的书法家、鉴藏家、收藏家还有一幅《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简称《中秋诗帖》)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诗中写道: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

海岱楼位于江苏涟水,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登览赋诗的旅游景点。米芾曾在此担任涟水军使。在本诗帖中,米芾引用了“吴刚伐桂”的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砍伐桂树,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为人所阻,无法充分施展。

诗文之间还有两行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由此可见米芾对书法严谨、认真的态度。

图为宋代马远《月下把杯图》

宋代的马远同样画过不少与月有关的作品,例如《月下把杯图》。这幅作品收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图中题写着“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杯”。

明代重要的文人画家、“吴门四家”之一的沈周曾经多次邀请友人在其隐居之寓所“有竹庄”赏月度中秋,并留下不少相关画作。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即藏有一幅他的《十四月夜图》。沈周还曾创作过一幅长卷《有竹庄中秋赏月图》,由画面与书法两部分组成。画面中竹树桥亭,明月高悬,描绘的是沈周在“有竹庄”内的平安亭与友人中秋饮酒赏月的情景。书法部分,沈周以七言律诗的形式抒发了赏月时的复杂心情。整卷书画诗文相映成章。

图为齐白石《丹桂双兔》(局部)

近代书画大师也曾创作过不少有关中秋的书画精品。齐白石的《丹桂双兔》,以兔及中秋时节的桂花为题。画面中的桂花用大写意完成,墨色酣畅。金黄的桂花树下两只兔子悠然自得,其态可掬。张大千曾在1933年创作水墨纸本《嫦娥奔月》,又在1935年创作《嫦娥》。在《嫦娥》的画面中,月桂树下的嫦娥怀抱玉兔,神态安然,有张大千早期仕女人物画的风采。丰子恺的《中秋》、《团圆之夜》、《团圆》等作品,也描述了中秋团圆的景象。

 

来源:书法微报

出处:书法家网
------------------------------------------         短评留言         ------------------------------------------


栏目:书画
2017-10-05[荐] (
微文周刊 2017年第40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