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21年第4期

>>

时代 栏目

人类史上最大的迁徙,来自中国

这两年的“春运”不同寻常。

2021年1月28日,春运开启。

交通运输部预计,

今年全国春运期间发送旅客约17亿人次,

比2019年下降四成多。

2021年春运旅客。图源:图虫创意

这是一个乐观的数字。

2020年那个艰难的春天,

受节后疫情防控、春节假期延长、

各地延迟复工开学等因素影响,

到收官当天,

春运期间40天内总共发送旅客只有14.8亿人次,

比2019年同期下降五成。

2021年春运旅客。图源:图虫创意

蓦然回首,上一个热闹喧嚣的春运,

原来已经是2019年的春节。

2019年春运,

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

累计发送旅客29.8亿人次。

这个数字,还不是中国春运史的最高纪录。

高铁。图源:图虫创意

1.什么是春运?

大自然中,

动物季节性迁移是一个极富仪式感的大事件。

候鸟南飞,鱼类洄游,

北方的驯鹿在冬季南迁至针叶林带觅食,

旅鼠在浩浩荡荡的长途跋涉之后集体跳海,

几百万只红蟹布满往圣诞岛海岸的路径,

灰鲸为了繁殖,在海中的迁移距离长达2万公里。

候鸟。图源:图虫创意

然而,地球上最大型的季节性迁移,

由一种叫人类的高等生物创造。

这就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春运。

春运,即春节运输。

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沿袭的风俗习惯

与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的产物,

由春节前后出行的民工流、学生流

与探亲旅游流等构成,

时间一般为春节前后的40天,

年前年后各有一个客流高峰期。

为了应对这几波旅客高峰,

与客运相关的设备与人员

也将进入为期数周的超负荷工作。

动车新闻截图。来源:CCTV

早在1953年,铁道部就发现春节客运的问题,

专门指示各局做好春节运输工作,

并于次年春节期间,刊登了一篇不算短的短评。

这是“春运”的概念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广州南站。图源:图虫创意

改革开放后,春运正式成型。

1980年,这个新名词首次出现在媒体上,

新闻报道中提到“春运期间增开临时长途客车24对”。

这个在如今看来微不足道的数字,

是当时应对春运压力所能采取的措施。

在此前一年,1979年,

春运客流首次突破1亿人次。

这个数字居高不下,

在之后的三十多年内,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而狂飙突进。

高铁。图源:图虫创意

近年来,春运在正常年份的40天客流量,

可高达30亿人次,出行人数超过人类总人口十分之一,

堪称“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

南下北上,东来西往,

春运,是中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车水马龙,风驰电掣,

春运,是中国交通飞速发展的表现。

无关迟暮,不问翻覆,

春运,也是中国人一生不变的乡愁。

月台。图源:图虫创意

2.中国自古有春运

从某种意义上说,

自春节出现那时起,中国人就有“春运”了。

汉武帝时,司马迁等人重修历法,

改用《太初历》,参照夏历,

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历代沿用。

中国人在辞旧迎新的日子

团聚守岁、拜神祭祖、欢庆畅饮,

时至今日,发展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

广州花街。图源:图虫创意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古代人有同族聚居、重视血缘的乡土意识,

在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人口流动数量不大。

古人看一眼黄历,不适合出行的日子

可能跟咱们去年戴口罩的天数差不多。

古代春运的人群,以官、商、学为主,

即在外工作的公务员、做买卖的商贾与求学的游子。

年味。图源:图虫创意

过年不回家,心里总是放不下。

汉代乐府诗中有一首《孤儿行》,

写了一个小商贩过年回家,人在囧途: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

这是说,他爸妈去世后,

兄嫂让他出来做生意,

他走南闯北,到腊月才能风尘仆仆地回家,

却不敢说苦,像极了今日的无数打工人。

打工人。图源:图虫创意

那些回不了家的人,只能写诗吐槽。

唐代的白居易有一次在异地过年,写下: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宋代的苏东坡远在陕西为官时,无法回家团圆,

倍感孤独,作诗曰: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古人逢年过节,回家更难,

主要体现在路途遥远,交通落后。

古代春运的交通工具靠人力和畜力,

比较高端的是舟车牛马,日行几十里就算上高速了。

孤舟。图源:图虫创意

从秦汉时的驰道,

到唐宋时的河渠,

再到元明清的邮驿,

虽有阡陌纵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满足游子回家过年的心愿。

但大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长途跋涉,

乘“11路”步行,

沿途常有高山江河、盗贼劫匪、豺狼虎豹阻隔,

费时费力。

蜀道。图源:图虫创意

现代年轻人最爱的旅游过年,

也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玩剩下的。

徐霞客最后一次远游去了西南,

在云南鸡足山才想起第二天是农历除夕,

无法回家,只好苦中作乐,与驴友一起在山中守岁,

说:“度除夕于万峰深处,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

到了晚清,轮船、铁路、汽车相继出现。

这些洋人发明的新奇玩意,

并没有给春运带来质的飞跃。

清末民初,一般人从北京到武汉,需要27天,

从天津到南京则需要25天,

即便有机会坐火车,这趟旅行对老百姓也不太友好。

首先是买票难。

作家梁实秋回忆说,当时到窗口买票着实不易,

要拼了命才能抢到票:

“买票的时候,

气力稍微虚弱一点的人,就有性命之虞。”

其次是耗时长。

有一年,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

冰心准备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过年。

北京与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

路程也不算远,

但因战争频发、交通不便,

冰心这一趟出行居然花了9天的时间。

1959年的北京火车站(公有领域)

最后是费用高。

1919年12月,鲁迅举家回绍兴过年,

在日记里详细地记载了这次出行的经过。

从北京启程回老家,

鲁迅一家先后坐火车、轮船与轿子等,共耗时86小时,

这一路的费用也只有鲁迅先生这样的名人消费得起,对老百姓而言,简直是天文数字。

上海北站,提供者:Alancrh(公有领域)

那时候,

春运是一段漫长而苦闷的旅程,也略显小众,

恰似木心的一句诗,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3.春运大时代

尽管上世纪50年代已经有了“春运”的说法,

但在此后近30年的时间里,

春运对大多数人而言,一度如天方夜谭。

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量在80、90年代逐年增加,

春运才演变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社会问题。

2006年火车票。Yaohua2000,©CC BY 3.0

2010年火车票。作者:Yunseng,©CC BY 3.0

数字,最能直观反映春运变化的趋势。

1957年,

《人民日报》破天荒地发了一篇关于春运的社论。

这一年,春节客运的总数约为3100万人次,

这个数字在此后二十年增长缓慢。

第二年,

《人民日报》没有发春节客运的报道,

但在春节前发了一篇

极具时代特色的社论《打破常规过春节》,

鼓励群众就地过年:“每个职工都应该首先以国家为重,

以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以生产和工作为重。

由此出发,来考虑和处理自己的春节回家问题。”

到了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

春运首次突破1亿人次。

之后,春运由地方协作上升到

“全国性铁路、道路、水路、航空分工协作”。

仅仅过了五年,

1984年的春运客流量,猛增到5亿人次。

2003年广州火车站。作者:Photocapy。©CC BY 2.0

有这么一句话,

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

1989年,

爆发了以内地农民

向以广东为首沿海地区流动的民工潮,

农民工成为春运主力,

如候鸟一样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流动。

学者崔传义在研究春运现象时发现,

在春运成型的80年代,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解放,

南北方、东西部发展差距却越来越大,

不发达地区乡镇企业薄弱,人多地少。

这迫使一些农民拉上亲邻,

走出家乡,前往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京汉铁路在北京白云观附近与京张铁路交叉,桥上为京张铁路,桥下为京汉铁路。© 公有领域

后来,

广东南海、顺德家具企业的工匠师傅多来自江西南康,

东莞市厚街镇聚集了数万来自安徽蒙城的农民工,

深圳市的出租车不少是湖南攸县人,

在上海做汽车维修的农民工,大都来自安徽肥东县。

到2000年,各地农民工已接近1亿人,

农民外出就业势不可挡。

在1994年、2006年、2012年,

春运分别突破10亿、20亿、30亿人次大关。

将近六十年的时间,春运规模扩大了100倍。

这个数字,在2014年达到迄今为止的峰值,

当年40天春运,超36亿人次出行,

实现了“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

车厢。图源:图虫创意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

是春运客流量全面暴涨的阶段,

也是春运最困难的时期。

1993、1994年,铁路春运告急,

铁道部第一次感到春运的压力,

不得不实行特殊运行图,加开大量临时客车,

将一些“闷罐车”(厢式货运列车)

用来运送职工与旅客。

当时,

打工人在就业地与家乡之间的往返交通形式,

包括铁路、公路、水运、民航,

但以铁路为主,因为火车最省钱。

可在1983年至2003年,中国GDP增长了22倍,

铁路营运里程却仅增长了33%,运力紧缺,一票难求。

车厢。图源:图虫创意

于是,

买票难、挤火车难、回家难成为打工人最头疼的问题,

在火车上度过大年三十的现象屡见不鲜,

而旅途中出现的种种乱象更是令人发指。

电影《冰雪11天》剧照。电影主要讲述了2008年初,广州交通史上最难忘的一次春运。来源:官方剧照

最近一个回家难的春运,还是2008年。

由于那年严重的冰雪灾害,

火车堵在路上,旅客挤在广场,

广州火车站滞留的旅客从1月26日的10万人,

持续增加到2月初的30万人以上,

一度有数万名军警昼夜不分地守在火车站前组织秩序。

电影《冰雪11天》剧照。来源:官方剧照

这些现象渐渐成为历史,

春运的“痛苦指数”逐年下降。

在无数打工者挤在绿皮火车中缓慢返乡的同时,

中国高速公路快速发展,铁路进行了六次提速。

2003年至2010年,

中国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

新建铁路1.6万公里以上。

和谐号。图源:图虫创意

同样是在2008年,

6月下旬,一辆白色动车(国产CRH3型“和谐号”)

载着铁道部领导驶出天津火车站,

进行行驶试验,在短短9分钟后,

其时速达到394.3公里/小时,

这是当时世界运营铁路的最高速度。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

中国的高速铁路里程已成为世界第一,

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

中国速度,强势崛起。

深圳北站。图源:图虫创意

4.海陆空,齐发力

截至2020年,在春运这场一年一度的大考中,

面对40天内30亿人次的运输需求,

中国485万公里公路网、13.9万公里铁路网、

235个民用运输机场以及1.9万艘客运船舶

严阵以待,不舍昼夜,

只为完成亿万民众的同一个心愿——回家。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图源:图虫创意

中国纵横交错的铁路,包括八横八纵的高速铁路,

以及建国以来,用军人与工人血汗铸就的普速铁路,

其以万箭齐发之势,穿山越岭,跨海越洋。

川藏铁路,西藏林芝-拉萨建设中的桥梁,山南加查县段,下面是雅鲁藏布江。图源:图虫创意

如今,中国铁路已可承载4.4亿人次的春运客流量,

占春运客运总数14.7%。

鲁迅当年的回家路长达数日,

现在,打工人抢到一张从北京开往绍兴的高铁票,

回家仅需6个小时。

图片远处是建设好的泉州湾跨海高速公路桥。图源:图虫创意

春运期间,公路运量占比最大,深藏功与名。

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

一条条道路连接中国各地,

它们在正常年份将承担81.2%的客运量,

运送旅客约24.3亿人次,

如毛细血管般遍布全国,通往每一个角落。

成昆铁路,六渡河展线。图源:图虫创意

每户人家窗台下经过的车辆,

也许就是春运期间匆匆路过的归乡人。

不知他们每个人家中,又有多少亲人守在门口,

翘首以待那张熟悉的面容。

318国道与林拉公路相遇。图源:图虫创意

与此同时,买不到票的打工人另辟蹊径,

与同乡组成摩托车队,三五成群,结伴踏上返乡之路。

路途较远的外来务工人员甚翻越上千公里,

历时20多个小时才能回到家。

有媒体报道,2017年春运期间,

仅国道321广东肇庆段,每年就有约15万摩托大军

从珠三角去往广西、贵州等地,

成为春运路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春运摩托车大军。图源:图虫创意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春运,牵挂着一家人的团圆,

有了远方与漂泊,

也就有了乡愁与奔波。

回家。图源:图虫创意

有句话说,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也有人说,春运就是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

有家的地方却没有工作,

他乡容纳不下灵魂,

故乡安置不了肉身。

春运,是灵魂与肉体交织的人生印记,

也是中国沧桑巨变的时代缩影。

留守儿童。图源:图虫创意

看到这篇文章时,

也许你正在回家路上,

或正在与家人置办年货,

或响应“非必要不出行”的号召,

决定原地放假,就地过年,

或还在为了个人事业、养家糊口而辛苦工作。

衷心祝愿每一位背井离乡的奋斗者,

每一位正在经历春运的人,

以及每一位在春运期间坚守岗位的人,

新的一年,平安喜乐。

列车员。图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汪鸣,谢雨蓉:《我国春运有关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南方周末:《回家过年》,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

查伟雄:《铁路客流、车流理论与实证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崔传义:《春运与农民工: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人口研究 2009年第1期

朱大可:《春运和“创伤疗法”》,新世纪周刊 2013年第5期

齐中熙、林红梅、樊曦:《2014年春运“大潮”落幕:40天36亿人次迁徙》,央视网 2014-2-25

樊曦、齐中熙、赵文君:《综合交通共铸美好春运路——2019年春运综述》,新华网 2019-03-02

出处:搜狐/最爱历史
------------------------------------------         短评留言         ------------------------------------------


栏目:时代
2021-02-28[荐] (
微文周刊 2021年第4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