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7年第12期

>>

世事 栏目

“探索一号”返航 完成100多项试验 取得多项世界级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深渊科考队完成再探万米深渊的科考任务后,“探索一号”科考船23日顺利回港。历时68天、近8000海里的航程中,深渊科考队共执行了113项试验与科学任务,并取得多项世界级重大突破。

完成113项试验 深海科考步入“万米时代”

根据“精打七千,实做一万”的思路,科考队在马里亚纳海沟和雅浦海沟共执行了113项试验与科考任务,涉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地质、深渊生物及深海装备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


此次“探索一号”万米深渊科考能够顺利圆满的完成,可以说非常重要的功臣就是甲板上的原位实验号、天涯号、万泉号这些着陆器。这3台深渊着陆器再加上海斗号无人潜器,4台自主研发的设备一共是先后有20次挺进到超过10800米深的海底,海底作业时间超过了230多个小时。

取得多项国际突破

利用深渊着陆器,科考队员对我国自主研发的浮力材、固态锂电池、深海高清摄像系统、7千米级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等一系列深海装备进行了成功的试验和实际应用,在海底最深处附近获得了近4升海底沉积物样品,330多个海底大生物样品,包括在雅浦海沟7884米深度获取的一尾深海狮子鱼,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在雅浦海沟发现深海狮子鱼;获得的近2800毫升保压气密水样,则实现了世界在万米深度获取保压气密水样零的突破。此外,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海底地震仪,科考队员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了两条万米级人工地震剖面测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取万米级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数据的国家。

只争朝夕!24小时连轴转

“探索一号”此次航行取得的成就,离不开队员们的付出。那么,在远离大陆的海上,科考队员们又是如何作业的呢?他们经历了怎样的24小时?


午饭过后还来不及休息,深渊科考队的队员们又投入到了紧张的作业中。李季伟是“原位实验号”着陆器团队的负责人之一,现在他和队员们正在回收两天前投放的“原位实验号”。在本航次中,“原位实验号”一共完成了8次下潜,其中5次超过万米,最大下潜水深达10904米,成功完成了7次深渊区的地球化学培养,并采集到了大量深渊底层海水,捕获了大量的深渊生物样品。


中科院深海所深海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室副研究员李季伟
每次布放前,我们要用大量的时间去提前准备设备。在有样品回收后,我们又要花大量时间处理样品。如过滤海水,每处理100L的海水,一般会消耗我们10-15个小时的时间,因此,每次处理海水都会加班到凌晨3-4点,通宵也很正常。


除了核心工作,每名队员都要参与轮班,参与其他科考项目的工作。比如潜水器、海底地震仪的布放、回收等工作。大多数时候,他们的日均工作时间都超过了12个小时,甚至24小时连轴转。


中科院深海所深海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室副研究员李季伟
有一次在我们完成回收之后开始值班,工作内容是1次万米OBS浮球的寻找,正好是后半夜,当时下着瓢泼大雨,再加上大幅度的船身晃动,我们穿着湿透的衣服和鞋袜,就像哨兵站岗一样,一直巡视着海面,4个小时不曾休息,整个团队连续工作时间将近四十小时,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每一个人都坚持到值班结束为止。


年轻的科考队员们,在远离陆地的茫茫大海上,暂别家庭、朋友,与孤寂、疲劳、生物钟紊乱为伍,与烈日、台风、暴雨、恶劣海况斗智斗勇;他们成功收获之前,经历更多的是意外、失败所带来的挫折和沮丧。

出处:央视新闻
------------------------------------------         短评留言         ------------------------------------------


栏目:世事
2017-03-24[荐] (
微文周刊 2017年第12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