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8年第23期

>>

历史 栏目

朝鲜人眼中的大明朝:经济繁荣,但赋税沉重贪腐成风?

朝鲜,一个小国突然成为世界的焦点。中国人虽然对国际政治颇为热心,但向来只留意大国。现在是改变的时候了。朝鲜,身边的这个小国,必须得到中国人更多的关注、了解和认识,包括它的政治、历史与文化。

与中国人对朝鲜的隔膜相反,朝鲜人对中国则要熟悉得多。

在整个明朝时期,朝鲜每年凡有军国大事,如册封国王、确立世子,都要派遣使臣入华,一是纳贡,二是得到明朝的认可。使臣回国还要将其在华见闻笔录成书,供朝廷参考。

这种宗藩关系当然不宜放到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去考察,但它却给朝鲜洞悉身边这个庞然大物提供了机遇。

山东临清之繁华不亚于江南!

《金瓶梅》以山东临清一带作为故事背景。何以选择此地?

除了作者对这一带的风俗、人情非常熟悉之外,也应该有着另外的考虑:既然主角是晚明时期一个新兴商人,其活动的地方当然必须是商业繁盛之所。临清符合这一要求。

第92回,西门庆女婿陈经济向其母要了200两银子开布铺,终日结交狐朋狗友,几乎将本钱蚀尽,又向其母要了300两银子,和伙计杨大郎去临清贩布。

书中写道:“到了临清,这临清市上,是个热闹繁华大码头去处,商贾往来之所,车辆辐辏之地,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

后来陈经济在临清开了个大酒店,“楼上楼下,有百十间阁儿”,“处处舞裙歌妓、层层急管繁弦,说不尽肴如山积、酒若流波”。

文学需要夸张,但证诸史实,临清当年的繁荣却也历历有据。

对中国经济史稍有所知的人就都知道,位于山东西北部的临清在传统中国的商业版图上占有重要位置。

不仅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曾于书信中说:“临清大贾沃饶,……舳舻以千计”,临清的繁盛甚至震动了朝鲜人。

公元1488年,即明朝弘治元年,遭遇海难的43名朝鲜人经由宁波、绍兴被驿传护送到京城,43人中的朝鲜文臣崔溥回到朝鲜后,遵皇帝之命撰写此行之经过,即被翻译成中文的《漂海录》。

在《漂海录》中,崔溥对慈溪、杭州等江南城市的繁华极尽赞美之辞。

在其笔下,慈溪“江之两岸,舸舰如云”;

杭州更是 “接屋成廊,连衽成帷。市积金银,人拥锦绣,蛮樯海舶,栉立街衢,酒帘歌楼,咫尺相望,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常春之景”。崔溥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杭州“真所谓别作天地也”。

在中国人眼里,江南城市的繁荣无足深怪,因为自宋室南渡,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之后,江南城市就一直是如花似锦之地。

让人意外的是崔溥笔下的临清,“其城中及城外数十里间,楼台之密、市肆之盛、货财之富、船舶之集,虽不及苏、杭,亦甲于山东,名于天下矣。”

临清为什么如此繁荣?

略具历史地理学常识的人可能很快会指出,这是因为运河的存在。

临清位于大运河畔,是当时北方重要的水陆码头,而京城消费的粮食和各种手工业品又主要依赖运河北运,这一客观条件促成了临清这个北方城市的繁荣。

而从临清的繁荣中又可窥出晚明经济的活力。

“税官如狼如虎,与强盗无异!”

一般认为,万历朝(明神宗)是大明帝国由盛入衰的转折点。

朝鲜人在万历朝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万历朝,朝鲜使臣许崶入华,进京途中在渔阳驿住了一晚,并和一个叫莫违忠的人就明朝的赋税进行了交谈。

许崶回国后撰写了一部《荷谷先生朝天记》,书中记录了谈话的内容:

一顷为百亩,凡耕一顷田者,岁中最丰,则纳银七八两,不稔则二三两,此外又有杂役,如出牛驴、酿官酒、养苑马之类,名目繁多,贫者则至典子卖女以偿之……今者赋役极重,……故民胥怨咨焉。

按照此处所记,明朝农民耕一百亩田,丰年要纳税银七八两,不是丰年也要缴二三两。

根据我们此前在《房价不高,明朝人为何不去炒房》一文中的分析,七八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三千元左右,即使按照现在的标准,这个税率也已经不低了。

更要命的是,这个数字还只是所谓的“正赋”,“正赋”之外还有“杂役”。

从朝鲜使臣记录的对话中可以知道,大明帝国的杂役真是一个“杂”,“出牛驴、酿官酒、养苑马……”什么名目都可以扯上,扯上就要给钱,“民胥怨咨”,有什么奇怪?

渔阳驿在什么地方?今天的天津蓟县,离京城不过百余公里,算是天子脚下了。此处赋税畸重,其他地区如何可以概见。

黄仁宇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有一个核心观点,那就是明朝的税率不高征收的税并不多,真正的问题反倒在于机制僵化导致征税的效率低下。读过真让人瞠目结舌!

朝鲜人的记录是不是对大明帝国的诬篾?

史料记载,明神宗的确是一个喜欢搜刮的皇帝。

明神宗往各地大派税使,两三里的路上征税关卡星罗棋布。南京市民陆二,以售灯草为谋生,所获不过蝇头微利,不堪沿途抽税,只好把灯草一气之下烧光完事。

《金陵琐事》记此,叹曰:“税官如狼如虎,与强盗无异!”东林党人顾宪成说:长此以往,只出里门便有税,几根蔬菜也要缴税,“民何所措手足乎?”

朝廷派出的矿监税使在地方上横行,看谁不顺眼,即指其屋曰:“此处有矿”,有矿就要征,则此家立破,或指其人曰:“彼漏税”,则中产马上成为了无产阶级……

重税之下百姓反应如何?当时流传一首民谣:“千人奋梃出,万人夹道看。斩尔木,揭尔竿,随我来,杀税官。”这样的舆情不知道上达天听没有?

官员“不识礼仪,无耻之甚”!

在朝鲜人心目中,明王朝是让人敬慕的天朝上国、礼仪之邦,

但是一经实地接触,想象中的光环常常会黯淡下来。

万历二年(1574年),朝鲜使臣赵宪出使明朝,以日记体的形式撰写了个人见闻记录,命名为《朝天日记》。

“朝天”,作者对大明王朝的仰慕可谓呼之欲出。但很可惜,赵宪刚入明朝国境,就遇到了很不痛快的事情:辽东都司掌印大人陈言向朝鲜使臣敲诈钱财,勒索不成便大发脾气。

朝鲜使臣最后选择了忍让。《朝天日记》中写道:“多以土产之物(人参几至四十斤,砚四弓,一文席,米货纸卷等物)往遗陈言”。

朝鲜使臣向陈言行贿,而且在日记中还记下了具体的贿物和数量,也许是为了回国后方便报销?这样的历史细节真是太有趣味了。

收了贿赂,陈言大人的态度如何?《朝天日记》中也有记载:

“言喜甚,令其家人盛备酒食,引坐于……正堂之上,欣然礼待如见大宾也。”

备下盛宴,把朝鲜使臣当贵宾看待,陈言的态度可谓前倨而后恭。“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与赵宪相比,朝鲜使臣许崶遇到的贪渎官员则是另一种风格。

当使臣给一位主事送礼物时,这位主事大人“多有喜色”,但又表示了谦辞,“书砚是文房物,故余受之,余不敢领”。

意思是你们送的书砚属于文人清玩,收不收与操守无关,那我就收下了,其他东西我哪敢收呢。

朝鲜使臣见此情景,再三表白送东西给主事大人实在是出于至诚,如果被拒收回去不好向长官交待,这个时候主事似乎有点无奈地说,诚心不敢违啊,“谨受”……

这样的戏目当代中国人是否熟悉?从明朝看到自己熟悉的戏目,是否要发出会心一笑?

类似的明朝官员见多了,难怪朝鲜使臣会在日记中痛骂:不识礼仪,无耻之甚!……

朝鲜使臣以局外人观察大明帝国,不讳善,也不隐恶,既看到了正能量,也没有回避阴暗面。所以,他们看到的明王朝才显得既真实又复杂。

 

转载自经济观察报书评 作者:黄大拿

出处:搜狐 / 明朝那些事儿
------------------------------------------         短评留言         ------------------------------------------


栏目:历史
2018-06-06 (
微文周刊 2018年第23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