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7年第0期

>>

音影 栏目

怀念与老电影相伴的日子

作者:娴 雅,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本公众微信号信息,谢谢!

 

        七十年代,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事情也许就是看电影了!
        很庆幸我生长在部队大院,比地方上的孩子们多了看电影的机会。在部队大礼堂前面的空地上,或是大操场上放映露天电影的日子,就是我们孩子们的节日。

部队大礼堂前的栏杆。放映露天电影时,如果人多来晚了,作者(左一)就会和同学们爬在墙上看电影。


       放映电影的那天我会在放学后飞快地跑回家,做好晚饭,迅速吃完,拿起小板凳去操场占地方。

       一般来讲,中间的位置是留给飞行团的军人,场站和十五团的军人在两边,剩下的边角就是给我们家属的。往往是等我到操场的时候看见还有比我更早来的人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于是我可能会去银幕的反面,位置虽然不好,但总是能够看的很开心。

作者弟妹及其同学在部队大院的留影。

 

       夏天的时候,草地里有不少蚊子,于是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也喂饱了那些蚊子;冬天的时候,天气再冷,我们也不愿意离去,身上都卷着军大衣,虽然还是免不了冻的鼻涕乱流,但我们依然看得津津有味。第二天说给地方上的同学们听,让他们眼馋的不得了。
        常常是等电影胶片的时候,当兵的会集体啦歌,一个整齐的方队,有一个人指挥,于是嘹亮的歌声就会此起彼伏。然后互相叫板:“××连,来一个!”“一、二、三,快、快、快!”那时候当兵的大多喜欢唱《打靶歌》之类的歌曲。

作者弟妹及其同学在部队飞机场的留影。


        我们小孩子大多看热闹,男孩子窜来窜去的乱跑,把手举得高高的,放到投影仪的前边,让自己的小爪子和脑袋瓜能够映到银幕上去,引得大人们的责骂。女孩子最喜欢嘻嘻哈哈地说些悄悄话,我喜欢看放映的小兵忙乎,老是很羡慕他们,觉得做放映员一定有很多机会看内部电影。


作者看完红色娘子军后用小提琴演奏电影主旋律

 

        有时候在部队大礼堂放电影,就要想办法弄到票了。赶上新的电影,我们没有票的时候就只能在门外扒着门缝也看不见,只能听听声音,或者等到有人出来的时候就设法挤进去。偶尔会跑到舞台的侧门进去,里面黑咕隆咚的,声音很大,挺吓人的。

当年作者也是坐台阶上看老电影的。


        去大礼堂看电影的时候,也是女孩子最臭美的时候。很多漂亮女孩会搽些粉,穿最好看的衣服,因为很多小兵们都会看她们,当然也少不了男孩子和大人们对她们评头论足,她们也会很矜持地和某些认识的人打个招呼,然后假装目不斜视。往往第二天就会有人说昨晚看电影看见谁谁谁了。

 

        电影让我们彼此展示,让我们记住了电影里的故事和电影外的故事。

        七十年代的片子,老是那几部:《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平远游击队》《小兵张嘎》,尽管那些台词都耳熟能详、到背如流了,但一旦重放,又会屁颠屁颠地跑去看了。哪怕是样板戏的电影,也会一边唱,一边看,乐此不疲。
        最喜欢就是外国的电影了: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脚印》、朝鲜的《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一个护士的故事》、《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南斯拉夫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越南的《回故乡之路》……
        如今说起这些电影的名字我就会仿佛看见那些熟悉的镜头。也许我长得比较像朝鲜人,所以在放映朝鲜电影的时候,我们班级就有一帮同学给我起外号,比如放映《卖花姑娘》时,我被他们叫做“花妮”,


       放映《一个护士的故事》时,我又被叫做“江连玉”,让我有些得意。

点击下方视频欣赏:朝鲜电影:《一个护士的故事》插曲:护士之歌

       记得那时候我们女孩的发型都是受朝鲜电影的影响,尤其是喜欢模仿江连玉的短辫子发型。

作者16岁时看完朝鲜电影后在部队大礼堂前留影,那时最留恋的就是放电影的大礼堂。


       如果放映《列宁在1918》,男生们则都喜欢看小天鹅跳舞的那段,我喜欢看瓦西里拥抱妻子的那段:“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还有一段台词也很记忆深刻,当卫兵冲进克里姆林宫的时候,有人说:“电台的小姐们都昏过去了!”于是这句话也被男生在平时也经常嘲笑那些胆小的女生。
        记得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一个老头意味深长地教育他的儿子:“好看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我们会笑的前仰后合,于是平时我们也以此来嘲笑那些爱臭美的女生。
        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宁死不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从此,我知道了有一种乐器叫吉他!而我学会弹吉他后弹的第一首曲子也是此片的插曲。

       影片中两位女主人公在赴刑场的路上,从容不迫的态度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非常喜欢米拉头上的蝴蝶结,喜欢她穿的布拉吉,在文革后期的时候,看这样的影片也激起我们女孩子对美的向往。

点击下方视频欣赏:电影《宁死不屈》插曲:赶快上山吧勇士们

      那个弹吉他的男孩英俊潇洒,确实很可爱。《宁死不屈》作为1967年的作品,米拉的扮演者在70年代初期的中国电影观众心目中就是偶像级的人物,因为我们能够看见的外国电影很少,漂亮的欧洲女性看见的也很少,所以米拉就是我喜欢的美女。

       快四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记住了:“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这句经典的台词。只要我弹吉他,必定是先弹这首歌:

“赶快上山吧的勇士们,
我们在春天加入了游击队,
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临,
我们祖国将要获得自由解放……”

看了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后,作者喜欢上了吉他。


  在片尾,德国党卫军少校“汉死疯死多死”(译音)对被俘的漂亮姑娘米拉说:“生活是美好的,姑娘。生命对我们只有一次,外面阳光明媚,人们享受着生活的无穷乐趣,可你呢,却在女牢房里受难,你会死去。” 
       美丽的米拉留恋地张望着美丽的城市,然后,她选择了死去。伴着歌声,她从容不迫地牺牲了,记得小时候看到这里我会哭的西里哗啦的。


       后来记得看露天电影《侦察兵》,王心刚的英俊潇洒吸引了我,男孩子见面都会学他的腔调:“这炮是怎么保养的?”

       当然还有冯喆扮演《南征北战》的高营长、《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的扮演者孙道临,那可是我心目中的三大偶像啊。当孙道临说的那句:“同志们,永别了!”
     
当《英雄儿女》中的王成说“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时,

点击下方视频欣赏:《英雄儿女》“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片段
       我充满了对英雄们的敬仰,甚至很羡慕英雄们能够这样死去,幻想有一天我也会成为这样的英雄。那时候理想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了理想,我可以像《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像《宁死不屈》的米拉……,那真是激情迸发的年代啊!

        感谢于洪大院给了我们那么多看老电影的机会,感谢大院让我们的孩提时代过的丰富而有意义。


        如今,我依然喜欢看中央台的《流金水月》和《电影传奇》栏目,(尽管《电影传奇》已经停播)我知道我不仅仅是喜欢那些老电影,也是因为那些老电影常常能够让我想起在于洪大院初次看电影的美好感受。因为喜欢老电影,我常常会写些文章,不仅仅是祭奠那些逝去的岁月。       今年得知上海电影局为了纪念老电影人冯喆(演过《南征北战》《羊城暗哨》《铁道游记队》《桃花扇》等电影,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演员)要出版一个文集和画册的消息后,我也出资赞助了一下,写出了二篇纪念文章《说冯喆》、《春天的落叶》被收录其中,听说还被留存在上海电影馆。

        这些事情说明了部队大院的老电影对我们这代人的影响是多么深刻啊。虽然人到中年,但追星情节依然不输于年轻人,我们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老电影和老电影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电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信仰!
         如今很少坐在电影院了,条件好了,想看什么电影网上就可以下载,但是我依然不太会去看现在的电影,不是不爱看,而是已经没有了那个兴趣。我把对电影的热爱留在部队大院的年代里了。我知道我是怀念那个叫做于洪大院的地方,怀念大礼堂,怀念有老电影相伴的日子。
        我们怀念那个年代的电影就是因为我热爱那个播放老电影的地方,那个虽然没有山也没有水,但充满温情的部队大院,那是我的成长的摇篮,那里有我们无数的故事,点点滴滴都是温馨呢。

出处:老电影里的那些事(公众号)
------------------------------------------         短评留言         ------------------------------------------


栏目:音影
2017-05-22[荐] (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