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20年第34期

>>

音影 栏目

中国电影中的民歌曲调

文 | 莫敏妮

不知为什么,我迷恋很多民间的东西,直至看到陈丹青的一句“我迷恋所有古寺的表情,不知如何解读,也不想解读”才豁然大悟,深以为然。我经常会为民间精彩的东西喝彩,就像《水浒传》里的鲁达,“看着山景,喝彩一回”。民歌、戏曲、民俗,传递着古老而珍贵的历史信息。民间流传的许许多多故事与歌谣,质朴、鲜活、灵动,有艺术价值的民歌,堪称民间艺术珍品,审美得以在歌声中延续。这段时间,投屏看了很多以前没看过的老电影。电影是镜头语言的艺术,电影里的民歌配合剧情,散发出独有的魅力。只要有民歌的电影,都能引起我一再观赏。

《芙蓉镇》

第三代导演: 谢晋(1986年)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第三代导演,遵循现实主义原则去表现时代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谢晋以芙蓉镇再简单不过的一道特色小食米豆腐,作幌子,反映时代风云。这部电影有沈从文笔下所描绘的见寒作热,世事变幻。刘晓庆扮演的胡玉音,漂亮爽快,只是隐约觉得她更像是西南腹地的川妹子,她要是开口骂一句“悖时砍脑壳”,湘妹子又爱又恨时特有的表达,才过瘾。对僻处一隅的湘西小镇,有着偏执的印象,那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混居。春夏河水漫涨,四处是湿润的河水腥味,水边常有橹歌子,滩头岸边吊脚楼的哭骂笑都是有乡音的。也是黄永玉漫画中的湘西,言简意赅的文字配合画面:你水泅得好,敢上“棺材潭”吗?你画上这间屋的人是打豆腐的,他婆娘偷人。

电影中的芙蓉镇呈现的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小镇风貌。青砖瓦顶独一处四方院,天井两层楼,光线漏进院子中,照在早起贪黑做米豆腐的夫妻俩——黎桂桂和胡玉音。这样的环境,培育出像它一样温婉而又严酷的民歌《半升绿豆》。

(女)半升绿豆选豆种呐,我娘那个养女不择家呀。妈妈呀害了我,妈妈呀害了我。

(男)碧水河水呀流不尽呀,郎心永在妹心呀头,哎哟,妹呀心头。

歌声中,他们夫唱妇随地支撑起一片稍稍可以喘息的天地。我们一定会被这种温情的力量深深打动。据说电影中这首改编自嘉禾民歌的《半升绿豆》是刘晓庆与姜文唱的,尽显质朴与温情,真美!

女人在苦难中的韧性,从胡玉音的遭遇可窥见。镜头插入她过去的一段苦恋,由于政治成分不好,相爱的人儿不得不分离。胡玉音勇敢拥抱新生活,迎接另外一个异性走进心田,并倾心去爱。电影配合男主角秦书田角色,插入多首民歌。秦书田是县剧团编导,文化人,被打成“右派分子”,开除公职,流落民间。他搜集湘西民歌《喜满堂》作为胡玉音和黎桂桂的婚礼歌曲。众女声在秦书田的指挥下合唱起伴嫁歌《喜歌堂》。高堂红烛,人心向善向美,中国的民间虽在忧患之中亦能喜气吉祥, “团团圆圆唱个歌,唱个姐妹分离歌。今日唱歌有姐妹,明日唱歌隔山河。”

好景不长,当为避运动而趁黑夜逃走的胡玉音得知丈夫黎桂桂自杀后,痛不欲生,来到坟地哭泣。秦书田坐在山头坟地一旁所吟唱的曲子,据说叫《女歌堂改》,歌词为 “蜡烛点火绿又青,陪伴妹妹唱几声。唱起苦情心打颤,眼里插针泪水深。” 悲苦无尽时,还有人远远地关注着,人性的温暖,引人无言咽哽。

在失去丈夫的依靠后,胡玉音孤苦伶仃,苦难岁月中,她与秦书田惺惺相惜,直到相依为命。影片结尾还有一首张家界民歌 “韭菜开花细茸茸,有心恋郎不怕穷。只要两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 人家说,冷水泡茶慢慢浓,其实也只是相互卑微而热烈地一起活下去。秦书田有句经典台词,他说“活着,像牲口一样活着”,我们听罢,如鲠在喉。他还说了一句颇为见多识广的话:“如今哪座大城小镇,没有几个疯子在游荡、叫喊?他们是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 镜头重现与记录那一段需要全社会反思的历史。从胡玉音的遭遇中,我们似乎也明白沈从文在《月下小景》中的话: “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说完,月儿隐在云里去了。

《老井》

第四代导演: 吴天明(1987年)

第四代导演主张“丢掉戏剧的拐杖”,他们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

《老井》真实再现了太行山区贫瘠山村的生活风貌,以及传递了某些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人物角色,张艺谋以本色出演一个农村青年形象,他演活了偏僻落后山区青年的楞、憨、土,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渴望,一举包揽多项大奖,为后来的导演事业打下基础。窃以为,旺泉子这个角色简直达到登峰造极境界,他就是我们心目中电影最理想的人选。《老井》对张艺谋而言,有一种个人化的意义,包括他的摄影,非常有个人特色。木讷、表情僵硬,但好像影片就是需要这样的人物,真实得震撼。电影中也涉及了民歌,除了开头旺泉子和巧英在半山腰唱的那几句不知是甚的民歌,还有一首相当黄色调的民歌。对于这种以寻乐为目的,较为粗俗的民歌,我们大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代冯梦龙就曾为山歌定了个性,说山歌不唱不风流,山歌能解人忧愁。电影中这首太行山区的《摘豆荚》大概也改编过,我们这里听听山西左权羊倌歌王唱的《摘豆荚》吧,很有地方特色。

《黄土地》

第五代导演: 陈凯歌(1984年)

第五代导演由于自身所经历的时代背景,他们很多经过拨乱反正,才有机会上大学而改变命运,更加以新的眼光审视这片生于斯长于时的土地,深入地解读生存于这片热土上的民族,并且寻根溯源。从电影中我们看出他们对黄土地上那些本身固有的、千百年来不断堆积起来的厚重文化充满感情。

《黄土地》最吸引我们目光的是张艺谋拍摄镜头所表现的西北风情,沟壑纵横的黄土地,气势磅礴的自然风光,高吭的陕北民歌,粗粝贫瘠的农村,中国旧式婚礼以及豪迈的安塞腰鼓。这些几乎是黄土地上特有的东西。“高天厚土”是中国传统的审美,其辽阔与壮观只能用“大美无言”来形容。张艺谋在电影中,就是传递这种审美观,高高的天空厚厚的黄土。蜿蜒在黄土地的大山深处,迎亲的队伍走出了艰难的S形,隐喻人所走的都是一条曲折的道路。俯视的长镜头下,人相对于大山与高空宛若沧海一粟。人类又如何跟大自然以及缥缈如水母的命运作对!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电影为什么给了翠巧一个永远走不到尽头的结局?陈凯歌以恶浪滔天吞噬弱小的姑娘作结,赋予角色悲剧色彩,这不是传统的中国式圆满结局。电影到底是讲述了人生无法掌控之生命之痛,还是对黄土地的深情呢?青年陈凯歌说,这部电影主要是“通过表现的手法,而不是通过叙述的手法,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在这样电影的镜头下,民歌响起往往为了配合剧情,撼天动地。《黄土地》中的音乐都是出现在人物沉默之时,符合“语言尽头,音乐响起”的哲理。歌谣或将成为历史的残迹,我们都知道,民歌的采集非常不容易,必须从祖辈的老人口中去搜集。正因为如此,八路军顾青带着采集民歌的目的来到偏僻的村庄。电影中,我们有幸欣赏到赵季平老师作曲配乐的一系列民歌曲调,高吭的《饮酒歌》,感人的《女儿歌》,歌唱劳动的《揽工歌》,还有《哭嫁歌》以及趣稚的《尿床歌》、依依不舍的《送别歌》。尤其是引起共鸣的《女儿歌》,怎么就品出“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的红楼曲调?啊,此恨何时已?滴空阶、更雨邪,葬花天气。都是女儿歌,不同的是,黄土地上的姑娘用自己的生命直面未知的未来。那个年代,那种环境,很多人未必有勇气迈出追求自由的这一步。翠巧的勇敢,放到现在,我们也未必能做到。追求平等、自由,这个问题依然具有普遍意义,尤其对于女性。曾经,一位令人尊重的老师跟我讨论过“平权”问题,也就是不同族群、不同性别、不同社会阶层平等的问题任重道远。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也都把这个问题视为许多人痛苦的原因之一。有时候,真的感觉到我们无力改变社会,只能去适应,在适应的前提下求生存求发展,以自己的努力去抵消某些与生俱来的不利条件。

民歌是有生命的,它是天地间自然之文。民间质朴的东西,与我们如故人。韵味是民歌的灵魂,它藏在依据一定的歌词和曲调所唱出的歌声里。陕北的女儿歌,湘西的伴嫁歌,太行山区的摘豆荚,这些质朴的歌谣点缀着电影,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竟让我对这种从前反映乡土题材的电影,有十二分的喜爱,因为这些有从前生活的影子和记忆。除了上述几部电影,后续我们还会介绍《五朵金花》、《阿诗玛》等电影中的民歌。

看了这些电影,也让我向往着从未去过的陕北、太行山和湘西,想喝喝红高粱酒,听听吼起来的秦腔,还有寻味芙蓉镇,尝一碗米豆腐,私享舌尖上的民间。何处尽歌谣?我也梦想自己是一名歌者,行遍五湖四海,放歌牧野山川。

出处:搜狐/古典音乐.
------------------------------------------         短评留言         ------------------------------------------


栏目:音影
2020-08-16[荐] (
微文周刊 2020年第34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