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21年第18期

>>

历史 栏目

弱小的埃及为何能从英法两国手中,夺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运动,与传统的殖民大国作斗争,收回了许多正当权益。这看似主要是各国人民浴血奋斗的结果,但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尽管在冷战之中,但是在打碎英法两国旧的殖民体系上,态度出奇地一致。在埃及从英法两国手中夺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斗争中,美苏两国就是非常重要的幕后推手。

上图_ 法鲁克一世,第二任埃及和苏丹国王

纳赛尔逼英撤军,两阵营拉拢埃及

二战结束初期,埃及在英国扶持的傀儡政权法鲁克王朝的统治下。国王法鲁克一世昏庸怠政,人民生活艰难困苦,革命的种子不断地生根发芽。1952年7月,埃及自由军官组织的执行委员会主席迦玛尔·阿卜杜尔·纳赛尔决定为埃及的民族独立放手一搏。他带领自由军官组织成员冲进埃及王宫,赶走了法鲁克一世,建立了埃及共和国。

1954年,纳赛尔击败了政治上的对手,成为了埃及的总理和实际掌权人。虽然推翻了傀儡政权,但是英国在埃及驻扎着不少的军队,而且把持着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最重要的商业航道,全世界每天不知道从这里驶过多少航船,而且离埃及首都开罗也很近,可以说埃及的安危和重要财源仍旧掌握在英国手里。为此,纳赛尔定下了夺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目标。

上图_ 1881年 通航早期的苏伊士运河

二战虽然极大削弱了英国的实力,但是对于新生的埃及共和国来说,英国仍然是难以战胜的强敌。于是纳赛尔避其锋芒,组织游击队对苏伊士运河基地的英军进行一系列偷袭骚扰。恰好这时候美国想要将自己的触手伸进中东并掌握主导权,将中东建设成为遏制苏联共产主义阵营的前沿阵地。于是美国主动拉拢埃及,纳赛尔顺势请求美国帮忙叫英国从苏伊士运河周围的军事基地撤军。

美国通过外交方式向英国施压,英国最终扛不住来自美国和埃及军民的双重压力,于1954年6月撤出了运河基地。但是英国仍然保留着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股权。苏伊士运河作为印度洋与地中海之间最重要的航道,每年约有15000船只通过,其中三分之一是英国船,英国进口的石油一半都走这条水路。因此如果谁夺下了这条运河的控制权,不仅可以保证自己的货运安全,收过路费都可以赚一大笔钱。

上图_ 苏伊士运河地图

这时候以色列和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矛盾也日趋激化,而埃及的军备实在是残破不堪,在与以色列的边境冲突中被单方面吊打。纳赛尔鉴于防备以色列进攻和英国军队卷土重来的考虑,决定采购一批先进武器。

纳赛尔首先想到的是找美国买军火,但是美国要求这批武器不得用于对抗英以两国,纳赛尔心想那我花这钱干嘛来了?他又找到法国,法国开出的条件是埃及不得反对法国镇压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运动。当时中东各阿拉伯国家基本上是拧成一股绳对抗殖民主义的,埃及自然也不会同意这个条件。

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纳赛尔认识了周总理。纳赛尔表示想找中国买装备,但是当时中国的装备也主要购自苏联,没有多余的可以给埃及。因此中国方面给纳赛尔牵线搭桥,苏联以较为便宜的价格(8000万美元),向埃及出售了包括飞机、坦克在内的一批当时最先进的装备。这批装备到货后,大大加强了埃及的军事实力。

上图_ 万隆会议时期的 周总理 和 纳赛尔

美英两国看到埃及找苏联买装备,害怕他投向华约阵营,于是提出可以同世界银行一起给埃及修建阿斯旺大坝提供贷款支持。埃及政府一直想修建阿斯旺大坝,这样可以大为减少尼罗河水系的旱涝灾害,并且给流域内的居民提供提供充足的水电和灌溉水资源。美英两国若真能提供财政支持,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但是美英的附加条件是要埃及中止和苏联的军事合作,转变为西式民主政体和监督埃及的国家发展规划,这就相当于又把埃及变成美英的附庸。这一点对于一直追求民族独立的纳赛尔来说断不能接受。而且在埃及和中国建交后,美英立即取消了对埃及的援助。反倒是苏联在之后的几年,给埃及修坝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财力支持。苏联此举尽管也有扩张自己在中东地区势力范围的考虑,但是给第三世界国家的帮助是实打实的。

上图_ 迦玛尔·阿卜杜尔·纳赛尔(1918年–1970年),埃及第二任总统

以色列直插西奈,中东战英法入局

在1956年当选为埃及总统后,纳赛尔决定正式对苏伊士运河动手,美英两国背信弃义的行为让他有了行动的理由。7月26日,他一边向埃及人民发表收回苏伊士运河的决议,一边调动埃及军队接管苏伊士运河公司。埃及政府承诺对苏伊士运河股东照价补偿,但是控制权必须掌握在埃及人手里。

这一举动直接踩在了英国的痛点上,英国马上对埃及发出强烈抗议,并冻结了埃及政府在英国的存款。法国在苏伊士运河公司中也有较多的股权,同时也为了保住在中东的殖民利益,主张同英国一起武力教训埃及。同时英法两国让苏伊士运河公司的本国员工都离开公司或消极怠工,试图让运河停转。但是纳赛尔积极协调埃及人员经营运河,出人意料地保持了运河的正常运转。

上图_ 1956年处于硝烟中的苏伊士运河

美国鉴于与英国的盟友关系以及反感埃及接近苏联阵营的举动,也声明反对埃及的举动。但是这时候的美国为了拉拢中东的阿拉伯国家,瓦解英法两国的殖民秩序,并不想过分得罪埃及这个阿拉伯国家的领头羊,所以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报复行动,并拒绝了法国的动武提议,反过来提议大家一起开个会解决争端。

美国这个举动是两头不讨好,埃及政府当时就表示苏伊士运河是主权问题不容谈判。而当时的英法两国都面临着殖民地独立的问题,后院四处起火,想着再失去苏伊士运河的话,底裤恐怕都得丢了。而且英法当时在西方阵营的势力并没有比美国弱多少,并不像后来那样忌惮美国。既然没得谈的话,武力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这个时候以色列小兄弟就被英法两国推到台前了。

上图_ 第一次中东战争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时,新生的以色列差点没被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掐死,以色列一直想找机会打破这个阿拉伯包围网。恰好这时候苏联国内发生了动荡,对埃及的支持力度暂时减弱,纳赛尔又判断英法以入侵埃及的可能性较小,于是没有多加防备。于是在英法两国的怂恿下,以色列对埃及的西奈半岛发动突袭,打了埃及一个措手不及。

英法两国的如意算盘是让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和苏伊士运河,然后借助自己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出面要求埃以两国停火,然后达成让埃及和以色列都撤出运河区的目标,这样英法就可以重回运河。但没想到的是,埃及在遭遇战争失利的情况下,依然拒绝停火要求。于是英法决定亲自下场,组织了8万英法联军登陆埃及港口,逼近开罗。

上图_ 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游弋于地中海的英法军舰

美苏施威迫停战,埃及获胜夺运河

埃及虽然接受了苏联的装备,但是在国力孱弱的情况下,根本抵挡不住三国的进攻。纳赛尔也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局面,号召埃及军民一起抵抗敌军的侵略,同时向美苏两个大佬发出调停请求。

美国本就不同意对埃及动武,于是它与1956年11月2日在联合国安理会推动停火议案,联合国大会以64票对5票通过了该议案,但是遭到英法行使否决权。美国又在11月5日推动组成联合国联合部队。当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形成,美国又通过断绝美援、金融打击和石油禁运的方式,对英国实施制裁,导致英镑大幅贬值,直接让英国损失了20%的外汇储备。英国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援助也无果。

这就让英国国内反战声音日渐高涨,主战的首相艾登在下议院中陷入了孤立状态,其他英联邦国家也没几个支持他的。法国那边也因为财政困难,总理居伊·摩勒被反对派抨击并被迫辞职。但是英法以三国不愿意放弃眼前的“胜利”,还在咬牙硬挺。

上图_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这时候苏联也出手了。其提议加入美国组织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但是遭到拒绝。于是它转过去威胁英法以三国。赫鲁晓夫对英法两国发出通知:如果一个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更加大的国家向你们进攻的话,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呢。而对以色列的威胁更加赤裸裸:再继续这样入侵埃及的话,你的国家是否能存在还是个问题。

以色列虽然在中东地区能打,但是在强大的苏联面前也就是一发核导弹的事,所以以色列马上就被吓住了,停止了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英法两国虽然是五常,但是也畏惧苏联这样的威胁,越来越打退堂鼓。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也不断地催促英法以撤军。美苏两国在一起干英法以方面罕见地达成了默契。

两个超级大国施压,已经衰落的英法两国只得接受停火和撤军的协议。英法在刚登陆埃及国土不到48小时就开始撤退。纳赛尔顺势驱赶留在埃及的数万英法大爷们,并没收了他们的财产。而以色列虽然停火,却舍不得吐出已经占领的地盘,到了四个月后才被迫退出。

上图_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

虽然这一次中东战争埃及算是失败者,但是在政治和外交上是彻头彻尾的胜利者。他从英法两国手里收回了几乎全部的主权,让他成为了中东阿拉伯国家里当之无愧的领袖。但是如果没有美苏两国默契地坑英法两国的话,纳赛尔能不能抗下这一波攻击真的是未知数。

事后,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国家一个接一个地独立。而蛰伏许久的戴高乐在法国内政混乱的情况下,重新登上总统的位置。他审时度势地同意了阿尔及利亚独立,让法国缓和了同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埃及夺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不仅是埃及和第三世界国家的胜利,还是美苏两国瓦解英法殖民体系的标志性事件。毕竟新的霸权总是要打倒原来的霸权才能上位。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美英法等国看似穿一条裤子,其实在关键的利益上,它们都是各怀鬼胎的。

作者:铁骑如风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埃及通史》 王海利

〔2〕《从苏伊士运河事件看英美特殊关系》 胡才珍&左昌飞

〔3〕《利益决定立场——英美应对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外交政策》 雪梅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处:历史大学堂
------------------------------------------         短评留言         ------------------------------------------


栏目:历史
2021-11-20 (
微文周刊 2021年第18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