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8年第13期

>>

音影 栏目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 | 青春的悸动与咏叹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

谨纪念贝多芬去世191周年


人生中最微不足道的东西可能被证明是最难以消除的,比如寂寞、比如梦境,牵动我们敏感的内心。而那些最壮观,最成功的东西人们反而可能会视而不见,见而不全。我时常在傍晚时,看着一抹夕阳,犹豫地紧握双手,绝望而谦卑,就像是一个陌生的小孩,被从广袤的孤独之乡的边缘地带招来,被带到了难以置信的远方。为了保持对音乐的敏锐,为了不寂寞,时不时,我会回到贝多芬32首奏鸣曲里聆听,这里有我曾经探寻过的记忆。音乐不同于文字,古典而鲜活,每次都是不同的感悟。这一晚,是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我推开所有,忘记白天繁杂的公务,忘记美中贸易战,忘记这个世界每天发生的大情小事,让自己完全沉迷在贝多芬“将正陷于悲哀里的人的心理状态,用各种光线和阴影的微妙变化来加以描绘出来”的“Grande Sonata Pathetique”中。因为贝多芬这句话,我把他与达·芬奇联系起来。艺术忠于直觉,忠于具有创造性的天才,他们对自然现象本质背后的哲学意义做出深刻的思考与描绘,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启迪,因为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人类对外部世界所进行的思考,以及对宇宙的探索所进行的不懈努力。

 
▲ 巴伦勃依姆
 

回到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上,C小调在贝多芬作品中有着特殊的立意,是表现英雄气概、悲剧性的调性。这可以从他的不少C小调作品中后知后觉地感受到,比如《第五交响曲》(命运)。从贝多芬在曲谱标注的“Grande”也会知道他赋予音乐“宏大的气势”,就像呈示部开头沉重的撞击性引子,破天荒地突破了古典主义形式的束缚,并取得惊人的强大效果。这是他的可贵之处——创新和超越。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 -"Pathétique" - 1. Grave - 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
Wilhelm Kempff

----


引子传达了一种不稳定的情绪,随后在主题中用极端的对比并置,在力度、速度和音域上作强烈比较,营造强大的戏剧性和紧张性,在激烈快速的主题和暴风骤雨的和弦之间进行竞争。贝多芬经常在维也纳的贵族家中和宫殿里演奏这首作品,展示他的精湛技巧。传说曾在演奏第一乐章时因为演奏和弦力度过大,而弹断了“fortepianon”钢琴的六根琴弦。虽然貌似即兴的随意,但贝多芬不忘将古典形式存在于其中,他在重要的位置,比如在这个快板乐章的展开部和尾声的开头,都精心安排了撞击性厚重和弦阻挡,确立了牢固的边界,以防快速主题的飞驰失控。于是,贝多芬的音乐经常传递出一种抗争:古典形式给贝多芬带来一些与之对抗的东西。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 -"Pathétique" - 2. Adagio cantabile
Wilhelm Kempff

----


展开部如歌的柔板,速度不徐不疾,是宁静而温柔的时刻,似乎讲述一个遥远而隐秘的故事。结合贝多芬少有的亲自为这首奏鸣曲标注了“悲怆”标题,似乎让人感受到“乐圣”加持的力量而沉迷其中。罗曼·罗兰说“到了第二乐章,情潮似乎安定下来,沐浴在宁静的气氛中”;有人说肖邦《别离曲》可以说是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的进化版,是歌谣风细腻的音质;有人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也有人说听着听着感到生命的悲凉慢慢地变成了一条河。而我对贝多芬的慢板保持着敬重而不深入细究的自然之态。我知道,痛苦加深了他的心灵感触,从这里流出了最平缓的爱。这里是古典乐章的休憩乐章,你可以晒晒太阳发发呆,想想睡觉。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 -"Pathétique" - 3. Rondo (Allegro)
Wilhelm Kempff

----


我只是静静地等待最美又简短的第三乐章,那是激情碰撞时刻。我与音乐一起狂飙,一起对首乐章,对整部作品作深情的回顾。再现部与第一乐章的呈现部相似而不相同,似乎印证了人生若只如初见,却绝不如初见。典型的日耳曼风格,绝无儿女情长的缠绵,充满着青春的浩荡。尾声以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作结,雨珠一般倾泻不可抑制的激情,一声坚实厚重的和弦重砸琴键完美收官,厚重悲怆,搏击命运。

 
▲ 鲁道夫·布赫宾德

 

C小调Op.13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实际上我们感受不到多少满目沧桑。它戏剧性的优美旋律受意大利声乐与歌剧的影响,是深沉的祈祷,是在未知命运中的歌诵。贝多芬坚持不渝的探求精神,对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他生就的倔强、热情与天赋像湍流飞瀑一样奔腾向前,感动着周围、后世一切与他一样有着勃勃生机的灵魂。而他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又鼓励着深陷困境的观者内心,浇灌出美丽的心灵之花。最喜欢布赫宾德的演奏,他天生的贵族风范,使人很容易倾倒在快板回旋曲如歌的意境中,心旌摇动。聆听之中,我能在精神上分担另一个人的超凡而罕见的命运——贝多芬像风暴一般用数不清的花蕾装饰潮湿的大地,给人间留下不可思议的景象。

 

《非此即彼》

“诗人是什么?一个不幸的人;他心中藏着深深剧痛,而他的嘴唇却是被如此构造的:在叹息和哭叫涌过它的时候,这叹息和哭叫听起来像是一种美妙的音乐。对于他,这就像是那些在法拉利斯的铜牛中被用文火慢慢折磨的不幸者,他们的哭叫不能够达到暴君的耳中去使之受惊吓,相反在暴君听来这是甜美的音乐。人们成群地拥在诗人的周围,并且对他说:马上再唱吧;这就是说,但愿新的痛苦折磨你的灵魂,但愿那嘴唇依旧是如这之前的那种结构;因为哭叫只会来惊吓我们,而音乐却是动听的。”

——克尔凯郭尔

 

 
▲ 瓦伦廷娜·李斯蒂莎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一生写了32首钢琴奏鸣曲,完成于1795年—1822年,长达27年。当最后一首奏鸣曲完成时,他看见木棉在雨夜里开放。

“这32首奏鸣曲远不只是丰富了一种原已得天独厚的乐器的曲目,它们还完美地展示了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在天才作曲家手中所能达到的近乎无穷的技巧和丰富变化。”丹尼斯·马特乌斯评论道。

贝多芬对奏鸣曲的贡献首先来自乐章结构,他将奏鸣曲的乐章从三乐章增加到四乐章。在贝多芬的奏鸣曲里,我们听到了更多更宽广的戏剧性音符。

如果有人问去荒岛带什么音乐?很多人都会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作为首选。有一次,哈佛音乐辞典的编者亚培尔博士向德国著名的音乐学家哈姆请教,假若挪亚方舟之事重演,现代的挪亚只能携带一本琴谱,应带哪一本最合适?哈姆的答复是贝多芬的钢奏鸣曲集。

为什么32首奏鸣曲有那么大的魔力?因为里面蕴含各种钢琴要素与思考探索,有民歌风格的流畅旋律,有尽情挥洒自身逸气的疏朗,更有难以控制的人类激情……那种极速疾行的快意,那种“月光”普照的柔情,那种如歌的“悲怆”,那种“锤子键”展示的波澜壮阔,都把思想与美、人性与自然融合其中,这些奏鸣曲呈现了一切钢琴创作中最深刻的和最微妙的音乐解释方面的问题。

这32篇钢琴奏鸣曲泛着珍珠般的光泽,以富有英雄性、戏剧性和思想性而闻名,带给我们难以想象的快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洋洋洒洒,串起了贝多芬“自由、平等、博爱”这理想支撑的一生,这些呕心沥血的心灵之歌,英国的音乐学者路易·肯特纳说,这就是贝多芬自传。

 

出处:莫敏妮 文 古典音乐(公众号)
------------------------------------------         短评留言         ------------------------------------------


栏目:音影
2018-03-30[顶] (
微文周刊 2018年第13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