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8年第52期

>>

历史 栏目

历史故事 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

李渊夺取天下后,在长安城建都,成为唐代三百年的首都。宫城是皇帝居住办公的地方,位于长安城内北端正中,周边共有十一门,其中北有三门,居中的即玄武门。所以如此取名,缘于五行学说的“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玄武,喻为镇守北方之意。到了唐高宗年代又在宫城东北方另造大明宫,此后唐朝诸帝迁入居住办公,大明宫依旧设十一门,北墙居中的依然命名为玄武门。唐代三次著名的政变都发生在玄武门,一次在宫城玄武门,两次在大明宫玄武门。

第一次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626 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占据玄武门,先是埋伏杀掉亲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再派大将尉迟敬德前去威逼父亲李渊交权,政变成功,李世民上位。第二次发生在唐中宗神龙三年(707 年)七月,太子李重俊拥兵杀向大明宫,唐中宗带人登上玄武门据守赢得先机,他在这里与叛军对峙,并使军士倒戈,太子政变失败。第三次发生在唐中宗景龙四年(710 年)六月二十四日,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控制万骑禁军占领玄武门,斩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等人,拥立李隆基父亲李旦上位,是为唐睿宗。三次政变中,唐太宗的故事为众人周知,也最具争议。

唐高祖李渊子女众多,共有二十二位皇子、十九位公主。长子李建成、二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为嫡出,李玄霸十六岁早薨,其余三子都与玄武门之变有关。李建成、李元吉死于政变,李世民改立为太子,次年登基。

李建成和李世民在李渊反隋中都立下过战功。李渊起兵之前,李建成奉父命在河东招募人才,而后李建成到太原助李渊起兵,随李渊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关,攻克长安。唐朝建立后被立为皇太子,协助李渊处理政事。李建成多次率军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斩与突厥勾结的刘黑闼,平定山东。在李建成周围其时也集合了一大群如魏徵、王珪、冯翊、冯立等文武名流以及诸多妃嫔内王,并联合拥有精兵强将的齐王李元吉。李世民在“隋祚已终”而群雄蜂起的时候,他用闪电之势迅速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在兼并战争中位至尚书令,掌握了咄咄逼人的兵权,并组织了一个包括秦叔宝、程知节、李勣(jì)、尉迟敬德及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大批名将智囊在内的军事集团,政治上的羽翼也日渐丰满。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突厥又进犯中原。李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李元吉领兵,代李世民督军北征,想借机把秦王府的精兵和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段志玄等骁将划归自己手下,并得到了高祖的许可。这一消息,被王晊透露给李世民,情况万分危急。李世民赶紧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和杜如晦等商量对策,决定伺机先发制人。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曾出现过两次“太白经天”的天象,分别在六月初一与六月初三。人们对异常的天象无法做出确切的解释,便认定为天意另有所示。在“太白经天”第一次出现之时,双方就在加紧彼此的制约。高祖皇帝李渊又曾有“建成、元吉与后宫日夜婚诉世民于上,上信之,将罪世民”的想法,尽管最终没有答应处决李世民,但也让李世民明白李渊也是想借李建成的势力制服自己,从而维持局面的平衡,或者说帮助李建成增强实力。“太白经天”第二次出现之时,具体位置正好是秦王李世民所掌握的地域范围内,虽然无法考究实际天象如何,但是这对于深信“天命所归”之说的百姓看来,绝对有利于笼络人心,也有利于李世民借由这个理由说服众人,自己夺取天下是天意安排的使命。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八百勇士悄然通过玄武门(宫城北门)而伏兵临湖殿。玄武门的守将敬君弘和监门卫将军(掌勘验宫城出入证)常何原系李建成营垒的人,已被李世民暗中收买。李建成、李元吉兄弟由玄武门进宫,他们看到常何十分放心。可是,当他们进入玄武门后,常何却突然把门关上了,令他俩好生奇怪,但并未作过多考虑。兄弟俩西行至临湖殿时,才发现情况有异,似有伏兵。李世民全副戎装,立马跃枪守候在那里。兄弟俩大喊不妙,急忙掉转马头逃命。李世民拍马赶来,一箭射杀李建成。李元吉则被尉迟敬德射杀。

此时高祖正召集诸宰相泛舟于湖,商讨审问建成兄弟仨事宜,仓促之间不及反应,便被李世民置于控制之中。面对着这咄咄逼人的态势,以裴寂为首的股肱大臣默然不语,而萧瑀、陈叔达等则力劝高祖承认现实,将国事委与李世民,方可保无事。高祖无可奈何,仰天长叹一声,旋下手令,命诸军皆听秦王号令。两个月后,李世民接受高祖禅位,改明年(公元627年)为贞观元年,是为唐太宗。

 

公元 626 年 8 月,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登基,年号贞观,史称唐太宗。李世民面对经过严重战乱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不堪的局面,励精图治,在不长时间内,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国家逐步强盛的景象,使贞观时期(627年~649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历史把他当皇帝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政要•政体》中有这样的描述:“商旅野次,无复盗贼, 囹圄常空, 马牛布野, 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 米斗三四钱 , 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 , 自山东至于沧海 , 皆不赍(jī)粮, 取给于路。”

唐太宗在君主制度基础上创建了一种高度的政治文明,可以概括为“君臣关系和谐,朝廷光明正大”。唐太宗能够知人善任,首先为自己组建了一个高效能的领导班子,营造出了一个清明的政治氛围。他一生从谏如流,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据记载,光是魏征,就先后二百多次直谏他的过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听则明,偏听则暗”是魏征劝诫唐太宗的言论。面对魏征的进谏,唐太宗不但没有恼怒,反而愈发谦虚,从谏如流,而且将魏征视为明得失的一面镜子。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cú)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在登基后颁布了一系列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农业发展。而且他早年目睹隋炀帝的穷奢极欲,底层人民所遭受的压迫与奴役,决心爱惜民力,从不肯轻易征发徭役。即便是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都始终不肯耗费民力去修筑新宫。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为他赢得了上下的一致爱戴与拥护。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君臣和谐,上下一心,经济发展形势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年至九年(634~635),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在重民、惠民、安民思想指导下,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呈现出“人无水旱之避,国无饥馑之灾”的太平盛世景象。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新型的商业城市不断兴起。当时,世界著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都在中国,首都长安是一座世界性的大都会,又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常住人口达到 100 万,外贸经济高度发达,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此时成了繁忙的商道。经济的繁荣为国家带来了大量的税赋。到贞观后期,国家仓储盈满,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唐太宗一生致力于推行仁政,与此同时,他又十分注重法治,按宽简原则修订法律,制定出《贞观律》。即便是在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他也坚持维护法律的公正,以身作则推行法治。他曾经对臣下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在贞观一朝,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严格,但量刑的时候又非常慎重,因为唐太宗秉性仁厚,一直对执法的官员说:“人死不能复生,执法务必宽大。”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贞观年间的法制情况很好,作奸犯科的事情大大减少。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629),全国判死刑的人犯仅有二十九人,几乎到了不依赖刑罚的程度。

唐太宗在位期间武功全盛,将唐帝国发展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唐太宗大力推行府兵制,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向后攻灭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高昌、焉耆、龟兹等西域诸国、薛延陀汗国,并且将漠南、漠北、西域、青海纳入唐朝的统治之下,还打败高句丽、吐蕃,吐蕃称臣于唐朝。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加上太宗能尊重外族风俗,并设置都护府制度,终贞观之世,四方服悦,太宗则被周边诸族尊为“天可汗”,并筑“朝天可汗道”,向唐室进贡,即使包括回纥(hé)在内的漠北诸部也每年向唐朝缴纳貂皮作为赋税。唐太宗成为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国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唐朝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贩和求学者。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即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唐王朝又是一个开放的国度,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交使节,遣唐使,在目睹了唐王朝的盛世之后,将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和技术带向了世界各地,为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贞观之治不仅是唐王朝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史上最璀璨辉煌的一段记忆。

出处:讲故事的翁老头
------------------------------------------         短评留言         ------------------------------------------


栏目:历史
2018-12-26 (
微文周刊 2018年第52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