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9年第35期

>>

历史 栏目

在古代当官,不但要起得早、肠胃好,还得有副好膝盖

在古代当官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当官多好啊,有权有钱,坐拥三妻四妾,出门前呼后拥,威风无比。

那您是光看贼吃肉,没看贼挨揍,就单说上朝这个事儿,古代的官员们就不容易,咱们现代人还不见得能够坚持下来。不信?我来给您介绍一下。

上朝按照咱们现代的词语解释就是公司规模最大的会议,皇帝把文武百官们全都召集在一起后公布重大信息,官员们向皇帝汇报工作并请皇帝圣裁等等。

官员们上朝的流程如下:上朝时间一般都比较早,大概是卯时(也就是现在的5-7点),那可能有老兄开始诉苦了,这么早我起不来啊。

您不会以为是早上5点起床吧?美的您,卯时是正式上朝的时间,5点起来肯定是迟到了,所以为了不耽误时间大臣们凌晨三点(而且根据官员们住的远近来决定,住得远可能凌晨一点就要准备了)就得起床。

起床后大臣们整理仪容顺便吃个早点,接着或骑马或坐轿赶往皇宫(要是赶上雨雪秋冬时节顶着寒风过来也是受罪),到了皇宫后时辰到了城门开放,文武官员们按照文左武右、官职高低鱼贯进入皇城。

进入大殿之后大臣向皇帝行礼,随后向皇帝汇报工作,朝会的时间一般保持两个小时左右,朝会结束后大家各自回办公室办公。

有人说如果哪天我要是睡晚了没赶上或迟到了该怎么办?咱们现代社会要是迟到了公司领导顶多批评你一番,再不济就扣你工资或绩效,不过古代大臣们面对的可是执掌生杀大权的皇帝!在古代早朝可是制度,如果是迟到、不来或早退一经发现按大不敬论处!而且官员们讲究“清、慎、勤”,早朝不来那是明显的懒散行为,朝廷惩治起来极为严苛。

您就比如说玄宗时期“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唐会要》卷二四)。而到了肃宗时变成了,“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公司罚您顶多罚个一两百块钱吧,朝廷下手可重的多,人家直接扣你三月工资,就问您肉疼不肉疼!唐律还规定:“旷工满35天判处有期徒刑1年。”旷工旷的多还得去坐牢。而到了明代处罚就更严重了,缺勤1天除了要扣钱之外还要打20小板,每再满3天加一等,满20天处杖打100大板,您要是迟到次数多了估计屁股也就给打烂了.....

所以说在古代当官,第一点就是不能赖床。

除了起得早,您耐性还得足,也就是能忍。毕竟早上两三点就起床,一直要到八九点朝会才结束,这样五六个小时不管是渴是饿都得忍着。您要赶上个拉稀跑肚,哎,啥办法也没有,忍着吧!您要是打个喷嚏或者心不在焉那可就糟了,边上可有巡查御史看着哪,要是给逮住了可得扣上“失仪”的帽子,那就等着被扣工资吧!

除了能忍,您还要得能跪。

有人说这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和朝见皇帝有关,随着历史的演变大臣们觐见皇帝的姿势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最初的坐着变成了跪着,如果您要没副好身子骨和铁膝盖可不行。

如果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当官,那时候还比较淳朴君臣的关系也随意,所以在上朝商量事情时大家都是席地而坐(由于当时没有凳子沙发),比较正式的坐姿就是“跽坐”,也就是膝盖弯曲着地,屁股坐在脚后跟上,西安就曾经出土的秦代“跽坐俑”。

臣子面见君王时也行跪拜礼,不过这一时期的跪拜并不像咱们后来附加的贵贱尊卑,只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而且臣子跪拜君王,君王也必须跪拜礼答谢。臣拜君,君也拜臣。就比如说《范雎说秦王》这篇文章中就说道,“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也就是说跪拜是相互的,这是双方互相表达尊敬的一种方式。在春秋时期上朝的打开方式是:大臣们跪拜君主,君主还礼后大家席地跽坐。

到了汉朝时期叔孙通重新制订礼节融入了君尊臣卑这种概念,官员们“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所以这一时期的跪拜也是自然而然的,但臣子跪拜君主后君主可以不需要回拜。

咱们席地而坐的习惯随着隋唐时期椅子传入中国后发生了改变,大伙不再跽坐改为坐椅子,所以这一时期上朝,君主坐上边,大臣们集体坐下面(这个场景就颇有些现代开会的意味了,而且唐朝的大臣们上朝最爽,毕竟坐两个小时还是比较舒服的)。宋太祖赵匡胤对此很有些意见,在他看来臣子和皇帝同时对坐太不尊重皇帝了,所以他借口奏章看不清,要宰相王溥和范质呈上来,再命令侍卫偷偷地撤了他们的凳子,这俩人回来以后发现没凳子了自然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所以宋代的官员们上朝就没有凳子坐,朝拜了天子后大家一起站着汇报工作。

那么宋代官员们上朝朝见天子主要用什么礼节呢?《宋史·礼志》记载,将“朝堂行私礼,跪拜;待漏行立失序;谈笑喧哗;入正衙门执笏不端;行立迟缓;至班列行立不正;趋拜失仪;言语微喧;穿班仗;出阁门不即就班;无故离位;廊下食;行坐失仪;入朝及退朝不从正衙门出入;非公事入中书”等十五项行为列为失仪。

不得不说跪拜其实在古代并不流行,宋代朝廷明令指出在朝堂上下跪被定义为失仪,所以宋朝大臣上朝一般是长揖到地,显示尊重即可(与中原地区相反,金、元等少数民族则强调跪拜,所以当文天祥被押送到北京时面见丞相伯颜,也是只长揖而不跪拜,翻译命令他下跪,文天祥说:“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礼毕,可赘跪乎?”可见当时官员们面见皇上等都是长揖)。

官员们下跪从元代开始正式施行,朝廷强调上朝时官员要下跪奏事。《元朝名臣事略》:“……入见,皆跪奏事。”元人《牧庵集》:“方奏,太史臣皆列跪。”元代统治者试图建立起征服者的威望,并打造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要求大臣们官员们上朝时要先向皇帝下跪再行奏事,下跪开始被赋予了服从、屈辱的意味。

朱元璋驱除鞑虏创建了明王朝,但跪拜的模式同样被明太祖所接受(朱元璋同样很喜欢贬低羞辱文官,所以这种下跪的模式被继承),所以在上朝时官员们还得接着跪,《大明会典》,洪武三年(1370)定奏事仪节,“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也就是说明代大臣们向参加早朝向皇帝行跪礼,向皇帝奏事汇报工作也得接着跪,只有皇上吩咐你起来了才能起来,如果是发布圣谕,也都要跪着。朱元璋为了强调理解尊卑甚至规定下级向上司禀事也必须下跪:“凡司属官品级亚于上司官者,禀事则跪。凡近侍官员难拘品级,行跪拜礼。”所以在明朝时期跪拜已经发展成常态,不管是任何场合见到皇帝要跪,下官见到上官要跪,官员见着藩王要跪,百姓看见官员也要跪。

而跪拜制度到了清朝则被彻底的发扬光大并登峰造极,清代以前只能算是跪的多(尤其是老百姓,只要是看见了官都得跪),而清朝不但跪的多,而且还跪的久......而且因为下跪还搞出了命案。

咱就举个例子,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都得跪着接受皇帝指示,比如说吧,今天皇帝召见你六个小时,您就得在地上跪六个小时.....连带着参加早朝的大臣们也倒了血霉,从七点开始下跪,一直要跪到早朝结束后才能起来(大家想想在青砖上跪两三个小时,这时间一长膝盖都得废啊!)由于跪的时间太长,直接就有大臣给生生跪死了。刘墉爸爸刘统勋史书上记载说是死在上朝的路上,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是刘统勋年纪太大,跪的太久,一口气没上来人就没了,乾隆还假惺惺的难过一番慨叹失去股肱之臣。

即使是有人因此而死也得接着跪,这还一视同仁,甭管您是军机大臣还是铁帽子亲王,该跪多久还得跪多久。对于老臣们也许皇帝会体恤一番给你个垫子让你跪着,其他人就踏踏实实的跪着吧!所以对于清代的官员们来说,不但得研究学问能做事,重要的是没事在家还得练跪功打造一双铁膝盖才行,这时候就别想什么男儿膝下有黄金了,这升官发财可都从这上头来!

李鸿章老哥对此就颇有心得,即使他已是朝廷重臣、直隶总督,照样每日勤练不缀——“光绪某年,李文忠公鸿章以孝钦后万寿在迩,乃在直督署中日行拜跪三次,以肄习之。”连李大人都辛勤的学习下跪,你们这些想当官的又有什么理由不多跪几次呢?大学士曹振镛更是深得为官精髓,他“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有人羡慕不已向他讨教为官的秘诀,曹振镛告诉他:“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就是说你呀别想着卖弄,就安心的磕头当奴才就成!

但有人说我这膝盖跪不了这么久咋办?也好办,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不是跪久了膝盖疼么?装东西!聪明的大臣们就发明了“膝里厚棉”的高招:“大臣召见,跪久则膝痛,膝间必以厚棉裹之。”在《还珠格格》里小燕子就因为频繁下跪苦不堪言,所以发明了“跪的容易”,其实这在历史上也有迹可循,不是空穴来风。

可见在清朝,做官最要紧的不是你的才华,而看重你的忠心,这忠心要怎么体现?下跪磕头,你跪的越久,磕头磕的越凶就说明你越听话。

由此可见想当官除了有一副好肠胃,更得有一副铁膝盖。不过话说回来,封建统治者们试图通过下跪磕头等来磨平读书人的棱角,消磨他们的志气,得到的无非就是一些谄媚的奴才而已,真的会对国家有用么?

作者:胡羽

出处:搜狐 / 史事拾遺
------------------------------------------         短评留言         ------------------------------------------


栏目:历史
2019-08-25 (
微文周刊 2019年第35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