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6年第38期

>>

音影 栏目

柴可夫斯基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Op.74

 

“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片段

 

 

“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自认为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柴科夫斯基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Symphony No.6 in b Minor Op.74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Symphony No.6 in b Minor "Pathétique" Op.74 ,大约在1893年8月末至9月间完成,为柴科夫斯基的代表作。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本曲虽属于标题音乐,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本曲不应视为纯粹的标题音乐。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全曲
指挥:费多谢耶夫(Vladimir Fedoseyev)
演奏: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

视频时长:50分35秒

 

 

第六交响曲“悲怆”乐章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慢板-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奏鸣曲形式。

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

自始自终 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 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 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 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 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 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 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

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 本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柴科夫斯基 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英文:Pyotr Ilich Tchaikovsky 或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柴科夫斯基是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柴科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后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他的作品常被世界各国剧院所演奏,在中国一些剧场或公众娱乐场合,用他的乐曲做伴奏编排的现代歌舞,在某些地方也深受大众喜闻乐见,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科夫斯基的主要音乐作品有六部交响曲、四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芭蕾舞剧《天鹅湖》 、《胡桃夹子》、《睡美人》等。

 

柴可夫斯基是在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高涨时期走上创作道路的,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比较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情感的悲剧性。

 

《悲怆》可以说是柴科夫斯基的《命运》交响曲。柴科夫斯基在这部乐曲中注入了自己的生活和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仿佛是临终的绝唱,因为在他完成《悲怆》的10个月之后就去世了,然而,他并不知道,命运会如此匆忙地将他带走。

 

在柴科夫斯基去世之后,各地都在演奏《悲怆》,这时人们才开始对《悲怆》有所认识。虽然,这是一部悲怆的乐曲,但,悲而不伤,叙述的是对生活、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柴科夫斯基生平视频

 


文字综合:新芭网、360

太湖浪人

出处:微文周刊
------------------------------------------         短评留言         ------------------------------------------


栏目:音影
2016-09-16[顶] (
微文周刊 2016年第38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