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20年第6期

>>

历史 栏目

古代社会是如何应对天灾与瘟疫,灾害过后又是怎样重建

地震、瘟疫、蝗灾,这些恐怖的自然灾害即便在今天也是非常棘手。在古代这些灾难的破坏力是摧毁性。比如明朝末期,由于小冰河期的存在,导致发生了严重的水旱蝗灾,并且在多地爆发了鼠疫,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那么在我国历史上,一旦发生这些灾害,都会如何应对呢?这些灾害过后的重建又如何进行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一、古代恐怖的天灾

在历史上,各种天灾人祸可以说是充斥着历史。尤其是地震 水灾等恐怖灾害,经常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比如明天启二年,在将台堡附近发生大地震,“压死男妇万两千余口。”一次地震就杀死一万多人可见其威力之大,然而这还算比较小的。

明代的关中大地震在秦岭以北的华县地区发生一次超级大地震,所谓:“声如雷,山移地裂”。这次规模空前的地震居然一次性就杀死了83万人口。堪称破坏力冠绝世界,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是有记录的死亡最多的地震。

这次恐怖的地震直接打破了明代中期的经济平衡,陕西从此一蹶不振成为流民多发地带,最终从陕西走出的流民领袖李自成给明朝敲响了丧钟。

而地震导致的次生灾害更是恐怖,且不说泥石流和滑坡 堰塞湖等问题,就单纯说地震后由于尸体腐烂导致的瘟疫,就足够成为一个比地震更恐怖的存在。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六月爆发的大地震过后,大量的平民身体开始产生所谓的“癍疹。”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或举族而丧者。”明末流行的鼠疫也往往在天灾之后更加剧烈。尤其是当时的人因为迷信,经常将牲畜尸体扔进水里,造成了水源的污染。结果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后果:“甘人迷信,每以死亡牲口抛弃沟中。不若,是以为将来家中必不详。”

除了地震瘟疫之外,水灾也是古代历史上经常出现的恐怖灾难。根据统计,仅仅在宋朝一代,就发生了水灾666次,平均每0. 48年发生一次,可以说是年年有水灾,年年有人因为水灾而死。

二、那么这样严峻的情况之下,古代朝廷又是如何应对天灾的呢?

针对古代的天灾,古人其实也没有太多方法,但是经验积累之下他们还是总结出了四条相对有效的策略。

  • 1. 仓储备荒

建立大型仓库在发生天灾的时候开仓放粮,很明显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但是这个方案的核心问题,还是得考虑到仓库的储量和密度。要是仓库修的太少,那么就无法在大灾来临的时候起到救援作用(两天就吃光了),要是仓库的密度太小,那么没法照顾到大部分地区。

我们先以宋朝为例,宋代仅仅福建地区,就已经建设了常平仓、都仓、省仓、社仓、均惠仓等仓库,这些仓库从名称上我们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所谓义仓最初的建立者是理学家朱熹(所以朱熹能称朱子还是有道理的)。朱熹为母亲丁忧的时候上奏朝廷为百姓建立了义仓,专门对抗天灾,因为官仓在天灾来临的时候批复手续复杂,很难及时救援,也许朝廷的批文到了老百姓都饿死一大批了。

毕竟自唐以来,朝廷对于天灾的审核是非常重视的,不同级别的天灾处理办法截然不同,如果擅自开仓放粮基本和谋反划等号。所以义仓这种能够缓解燃眉之急的仓库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存在,利用义仓,地方就可以先行救济,避免百姓在等待批文的时候被饿死,毕竟救灾一刻也等不得,必须立刻行动起来。

  • 2. 派人赈灾

有了仓库储备,也就仅仅能缓解燃眉之急,为了能够解除灾情,还得有其它手段配合才行,其中一个必须有的手段就是派人赈灾。赈灾有三个步骤:

第一是审核,也就是之前提到的要检核灾难的严重程度。所谓“瞒官害民者,各杖一百,罢职役不叙。”。所有的官吏必须如实上报灾情,不能瞒报。

第二是朝廷校勘,然后拨款。之后会选定一个干吏出动去灾区赈灾抚恤。

第三是赈灾了,其核心就是到灾区发钱,这个发钱肯定发给各级官吏。结果在乾隆时期还爆发过恐怖的“甘肃冒赈案”,下到各道县的官吏,上到总督全都冒领赈灾款。总额超过281万两,乾隆勃然大怒。一通雷霆之怒过后,杀了大小官员五十六人,流放充军四十余人才算作罢。可见这些贪官真是无孔不入,什么钱都敢拿。

  • 3. 减免税负

赈灾过后只能让老百姓重新获得温饱,但是来年的收成仍旧难以保证。所以朝廷对灾区减免税负是避免爆发起义等问题的一大策略。比如康熙时期,因为两次地震直接免除了两整年的赋税。(五十四年奉旨免地丁岁额之全,五十五年复免地丁岁额之全。)这样的做法也能减轻农民的负担,让老百姓可以尽快恢复生产。

毕竟古代的税赋压力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徭役等差役,更是让民众苦不堪言。减免之后也可以展示所谓“天恩浩荡”,让百姓们感激涕零一下。(虽然之后的剥削往往更狠)

  • 4. 灾后重建

一般来说,在灾后尽快重建和清理现场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清理现场的尸体可以避免爆发大规模的瘟疫,这样也算是控制了二次灾害。另外重建也关乎国家的尊严和威信。顺治十一年,天水地震之后“巡道宋碗捐傣,知州姜光胤督工修理,民居以奠。”

官员为了能够早日重建居然自己捐钱修理,也算一个好官了。同时这里的修建工程还包括一些水利工程,比如说修建“坎井”。这种水井专门修建在水源容易枯竭的地方,方便人们在大灾时期取水。“各于田睦之侧,开掘坎井,深及丈余,停蓄两潦,以为旱干一溉之”。同时古代还经常规定种植树木等防护植物来维持生态环境,一方面可以防止水灾爆发,涵养水土,另一方面还可以减缓干旱,降低泥石流等问题。

比如宋代规定,各个州县的官员在任期间必须种植树木3-6万棵。比如我国著名的“榕城”福州,就是因为宋朝广泛规定种植榕树才有的美誉。

除了上述的这些措施之外,各地区自救,在灾难之前还会提前预警(比如雨季之前加固河堤),这些措施都是古人应对天灾的方案。

但是尽管如此,古人对于灾难基本还是很难应付的,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问题,他们更多的是“罪己”“祭祀”祈祷上苍,希望可以躲过灾难。

文:一笠烟雨

参考文献:

【1】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

【2】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

【3】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

【4】陈振:《宋史》

【5】袁林:《西北灾荒史》

【6】邓拓:《中国救荒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处:搜狐 / 历史大学堂
------------------------------------------         短评留言         ------------------------------------------


栏目:历史
2020-02-02[荐] (
微文周刊 2020年第6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