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21年第6期

>>

历史 栏目

资本世界的往事:谁家棉花沾满血

“在监工的号角声中,所有的奴隶都集合起来目睹我受罚。我被剥掉衣服,被迫脸朝下趴在地上。地上揳了四根桩子,我的手和脚都绑在这些桩子上。然后,监工按照执事的命令用鞭子抽打我。”

19世纪,前奴隶亨利·比布(Henry Bibb)拿起笔向世人诉说自己曾在棉花种植园中遭受的苦难。这些折磨身心的恐怖回忆,发生在那片从17世纪起逐渐熠熠生辉,始终蕴藏着无限可能的土地上——美洲大陆。

▲鞭打奴隶的情景。

世人谈起两百多年间迅速崛起的美国,脑海里不可避免地浮现欧洲移民振臂高呼美国梦的情景。然而,在乘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迅速崛起的美国土地上,兴奋的可能只有那些站在高位的资本家和奴隶主,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掩盖了脚下千万奴隶的哭声。

从16世纪到19世纪,千万被俘的非洲男人、女人和孩子被迫走到海滨,像货物一样被挤压在恶臭的海船里。运气不好的也许直接因传染病葬身大西洋,而看上去“运气好”的,则是度过数十个暗无天日的日子,横渡大西洋,来到了美洲,但等待他们的是比海船上还要残酷百倍的劳动生活。

▲奴隶船的甲板,密密麻麻的就是即将被运往美洲的奴隶。图源:纽约公共图书馆

在美国南部棉花种植园里,遍地是洁白美丽的棉花,它们象征着源源不断的财富,人见人爱。而棉花田间佝偻着身躯的黑奴,此时此刻,身上穿着的棉衣,很有可能是由他们手中的棉花做成的——饱受鞭笞下采摘的棉花。

在很久以前,应该谁都不曾想到,这蓬松的白色纤维,能将土地、劳动力、资本、政治权力关联起来,并在欧洲人的操弄下,诞生了一个横跨全球的棉花帝国。

如《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作者贝克特所言,美国经济在世界的上升建立在棉花的基础上,也建立在奴隶制的脊背上。

白色黄金的背后,是满布鲜血的奴隶贸易。

▲棉花种植园场景。图源:纽约公共图书馆

01 为何是棉花

大约5000年前,在印度次大陆,人们第一次发现可以用棉花纤维纺线。同时代,在如今南美洲秘鲁一带沿岸,那里的人们也做出了同样的尝试。

见过棉花的人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棉花是上好的布料生产原料——柔软、耐用、轻盈、易于染色且方便清洗。

这些很早就认识到棉花优点的人类,热衷于在棉花田间起舞:从采摘下来的棉球中抽取纤维捻成纱线,随后通过简单的织机工具,将经纬纱交错织成布匹,一部分制成衬衫、裙子和裤子等穿在身上,一部分投入到市场当中交易,还有一部分进贡给遥远的统治者。这样的工作在南纬35度到北纬37度之间的地带,重复上演着。

▲纺棉花的黑人。图源:纽约公共图书馆

棉花这种植物,有着十分顽强的生长意志,植物学家说它可以“通过缩短、延长,甚至中断其正常花期,来适应各种生长环境”,因此,只要农民稍加侍弄,棉花便能够迅速适应当地环境,茁壮生长。这是它能够横跨亚、非、美洲大陆,在亚热带平原上广泛生长的重要前提。

人类通过多年实践将他们不停驯化、改良,变成生长周期更短、容易开花结果的植物,同时能够更好地适应某些生态环境,将它们移栽到远方的土地上,方便他们获取更大的利润。

一边是很久以前就发现了棉花秘密的三个大洲,另一边则是气候略微寒冷不适合棉花生长的欧洲大陆。

长久以来,欧洲人身上只有亚麻和羊毛制成的衣物,他们不知棉花为何物,在想象中度过了许多年:也许棉花是一种植物和动物的混合——“植物绵羊”。甚至,中世纪的欧洲还流传着关于这种“绵羊”的传说——小绵羊长在树上,在夜里弯腰喝水。

▲“植物绵羊”,这是欧洲人对棉花作物的想象。

所以,当欧洲人接触到其他大陆无比精美的棉产品,他们对这样的商品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并且以敏锐的商人触觉,察觉到它在全球领域流通的巨大商机。

其实棉花商品贸易早已活跃了很多年,只是在欧洲介入以前,贸易中心主要在以印度、中国为代表的产棉大国的亚洲大陆。17世纪随后的两百年,欧洲人进行殖民活动,棉花的种植和生产方式、地点都发生了剧烈变化,从前的棉产品交易是以点状或区域式分布,后来,棉花作物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将整个世界整合在一起。

▲棉花货车。图源:纽约公共图书馆

棉花作物为何有整合全世界的能耐?

不管对谁而言,棉纺织品都是十分重要的保值产品和交换媒介。简而言之,棉布在世界各地都是“硬通货”。

精美的棉布在满足各地人们自身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又能通过加工而制造出更多的棉产品进行再贸易,它拥有着极高的商业价值。

我们从统治者的态度便能窥见棉产品价值的高低——世界各地的统治者常以棉布作为征收贡品和实物赋税,比如阿兹克特人。在中国,明朝百姓也同样会以棉布来缴纳部分税款。

在市场的交易中,棉布也常常被当成货币使用。比如,有些商人用棉布交换中国茶叶,而在非洲贸易中,棉布经常用来购买奴隶。17世纪初,印度棉纺织品已经成为了历史学家贝弗利·勒米尔所说的“第一种全球性消费品”。

02 为何是美国

1492年,哥伦布在美洲登陆,引发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土地掠夺,这也意味着由美洲殖民者主导的棉花种植园历史的开启。

1497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这条海上航线的开启,让欧洲人第一次直接接触到印度织工,开始动了让自己成为棉产品交易中间商,垄断棉花贸易的念头。

此时此刻,欧洲人两线开启自己的“宏图伟业”。

一边,欧洲商人长期盘踞在印度次大陆,想要逐渐剥夺印度织工对自己生产的棉产品定价和自由贩卖的权力,垄断棉产品贸易市场。另一边,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荷兰等欧洲列强在美洲侵占了大量的土地,同时,还劫掠了这片大陆上可搬走的财富:黄金和白银作为原始资本积累。事实上,他们最初就是靠着这些偷来的贵金属在印度购买棉纺织品。

但这些掠夺回来的财富远远不能满足贪婪的欧洲人,他们发明了新的财富路径:开辟种植园种植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特别是甘蔗,除此以外还有水稻、烟草和靛蓝。

1607年,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这片土地上原本就稀少的原住民,早就在一再屠杀和驱逐的情况下消失殆尽,这意味着土地上原有的社会关系也被抹除。

面对广袤而肥沃,又没有任何既有规则的土地,殖民者最为棘手的问题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去满足种植。

1619年,第一批黑奴被运往英属北美殖民地,开启黑奴在北美的悲惨生涯。不过在18世纪以前,这些土地仍旧以种植甘蔗、烟草为主,尚未到达植棉业勃兴的时候。美国南部植棉业爆发性增长时期,才是黑奴剥削最疯狂的时期。

▲1860年奴隶劳动和棉花生产之间关系的地图。图源:纽约公共图书馆

美国南部植棉业为何勃兴?

一是天时地利。美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棉花生长:土质肥沃松软,便于耕作;日照时间长,利于生长;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河川甚多,便于运输。另外,即上文提及,他们通过各种驱逐、吞并和购买,尽可能多地得到了北美大陆上的土地。

二是人和。人类发展的步履让美国拥有了产棉的机会与条件。1786 年“海岛棉”的引进,第一次使南部的棉花种植者成为真正的供方,它比之前种植的“高地棉”(陆地棉)容易分籽,质量更好。当然,这只能算是“棉花王国”发端的引子,随后还有因新机器的面世而得以广泛种植的陆地棉占领原棉市场。

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影响下,烟草业不再那么有利可图,逐渐衰退,为植棉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欧洲在棉纺织业上已经历了好几轮机器革新,如珍妮纺纱机(1764)、水力纺纱机(1769)、骡机(1779)、水力织布机(1785)等,这些机器的发明与应用,使得欧洲的棉纺织品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产量增长,因此对原棉的需求也急剧增长,这是美国当时面对的市场。

1793 年,青年伊莱·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让美国在棉花纤维脱籽效率上有了惊人的提高,将当时美国植棉业所面临的发展困境轻易解决了。

马克思曾评论:

“在轧棉机发明之前,一个黑人最有效率的辛勤劳作一整天最多也只能轻拣出一磅棉花;而在轧棉机发明之后,50 磅的棉花可以被一个黑人妇女劳作一天轻松的拣出;后来轧棉机的效率又提高了一倍。通过对其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也为美国南部奴隶种植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惠特尼的轧棉机。图源:纽约公共图书馆

既然贸易上有需求,自己也有了供给的条件,这生意当然得继续做下去。从此,美国南部的奴隶主通过不断购买土地、奴隶,来扩大其所在的种植园的棉花经营范围。

何顺果先生在《美国“棉花王国”史:南部社会经济结构探索》一书中提到,美国南部的棉花产量在18世纪末到美国内战前迅速增长。1791-1801年,从0.5万包增加到12万包,增长了23倍;1801-1820年,从12万包增加到 72.2 万包,增长了5倍;1820-1840年,从72.2 万包增加到100 万包,增长了38.5%。

因种植园规模扩大,对奴隶的需求大量增加,奴隶价格也迅速上涨,奴隶买卖成为当时非常活跃的一项商业活动。

尽管1807年英国通过禁止国际奴隶贸易法令,但奴隶走私贸易依然不绝。同时,美国国内大批奴隶也进行了内循环——约100万奴隶被强制从美国北部运往美国深南部,投身于艰苦的棉花种植和采摘工作。

美国南方经济带被喻为“黑带”,起初是因肥沃的黑土而得名,后来便是因该地棉花种植园大量使用黑人奴隶而得名。

▲佐治亚州的棉田。图源:纽约公共图书馆

也是在这一时期,美国南部得到了“棉花王国”的称号。南卡罗来纳参议员詹姆斯·H.哈蒙德在1858 年参议院的一次讲演中,以狂妄的口吻谈及棉花在南北对立中的作用,宣称:“人们不敢向棉花开战,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向棉花开战,因为棉花就是王(cotton is king)。”

是的,棉花牵扯着当时的全球经济命脉,尤其是美国棉花。

03 被控制的奴隶

根据一些研究者在1850年时的估计,在当时美国南部总计320万奴隶中,约250万即78%的奴隶从事于农业,而在250万从事农业的奴隶中,约180万即72%的奴隶受雇于植棉业。因此可以说,美国整个南部的种植园尤其是棉花种植园,都是“建立在奴隶经济的基础上的”,没有奴隶劳动就不会有棉花。

在美国棉花种植园中,自上而下对奴隶有着严密的管控。上至侵犯奴隶人权的严刑法典,下至毫无人性的精神、肉体折磨。

早在17世纪末,弗吉尼亚就颁布了奴隶法典,它规定:

“奴隶不得主人许可,不能擅自离开劳动场所及住处。”
“奴隶犯有谋杀及强奸罪者,处以绞刑。盗窃行为要受鞭笞六十下,带上颈手枷,耳朵钉在柱子上半小时,然后把耳朵割掉。”

奴隶只要犯微小的过失都要受到“惩罚”,轻则鞭打,重则打成残废或打上烙印。

除了法典严苛,他们在处死黑人的时候,往往还会采取最惨无人道的手段:磔刑、烧刑和饿死等。

▲艺术家斯特德曼描绘杀害奴隶的残暴方法,用钩子把他们吊起来,让他们渴死、饿死。图源:纽约公共图书馆

种植园在推动奴隶劳动效率上,有时会采用一些“非暴力手段”来迷惑奴隶。如一些种植园主会通过物质的奖励来鼓励奴隶的忠诚和热情,还有一些奴隶主通过奖赏一定的自由让奴隶在高效率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可以享有一定的休息时间,甚至还有直接通过工资激励法来让奴隶更好更多地完成任务。

“监工会提供价值一两美元的东西给任何一天摘最多棉花的奴隶。(他们)将‘手’分成三个等级,给每个等级中摘棉花最多的人颁奖。通过这种方式,他们都有兴趣获得奖品。在让他们试了几次,并称量了他们每天晚上采摘的棉花后,监工告诉他们每只手能采摘多少棉花。然后,他把礼物送给摘棉花最多的人。如果哪天他们摘的棉花不够多,就会被鞭打。”——亨利·比布

然而,这些措施的目的都不过是在诱使奴隶们在劳动时间拼命干活。这种高明的手段在无形中加重了奴隶劳动的繁重程度。

鞭笞是种植园主和监工最为常见和残忍的“管理手法”,残忍的地方在于管理者使用这种管理方式似乎是随心所欲的。

根据记载,用来鞭打奴隶的皮鞭,大多是用熟牛皮特制的,每鞭打一下都将皮开肉绽。像文章开头,管理者们当众鞭打凌辱奴隶,是很常见的情况,如此做法是对奴隶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当我遭受这种可怕的折磨时,我祈祷着,哭泣着,乞求奴役的宽恕,但却一无所获。在我从脖子到脚跟被标记后,执事拿起血淋淋的鞭子,说他认为我的背上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再放几根。他说,他想给我一些东西来纪念他。”——亨利·比布

除此以外,管理者对奴隶更大的精神折磨在于,他们常常在奴隶逃跑或是叛逆时用他们亲人的消失来威胁他们,又或者是用粗鄙的语言警告要将他们卖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奴隶们对未知的一切感到害怕,于是不敢逃跑,不敢反抗。

▲鞭打奴隶。图源:纽约公共图书馆

对奴隶的子宫剥削更是种植园主榨取奴隶最后一滴价值的体现。

奴隶主默许奴隶组建家庭,主要是为了利用家庭提高奴隶劳动的稳定性,毕竟心无牵挂的奴隶出逃几率会高很多。

奴隶组建家庭后,奴隶主一般对奴隶鼓励生育,如此做法,仅仅出于私利。奴隶的后代按照规定亦属于种植园主,可作为该种植园劳动力的延续之用。如果有劳力剩余这些奴隶孩子还能用于出售,在奴隶贸易中再赚一笔。

曾有一名种植园主在园规里写道:“孩子必须受到特别的注意,因为饲养这些不仅是一种义务,而且是种植园业务中最有利可图的部分。”

一名佐治亚监工向他的主人保证,他将采取“一切手段”促进奴隶劳动力的增加,他说:“我认为每个小孩都是作物的一部分。”

▲拍卖区的妇女和儿童。图源:纽约公共图书馆

由于采取鼓励生育的管理措施,一些女奴在13、14岁就当了母亲,有的女奴不到 20 岁已经生了 5 个孩子,还有的女奴一生竟然生了 10 个或 15 个以上的孩子,却被主人夸耀为“难得的多育者”。

然而,生下来的孩子也未必真的能够长大成人。

“一般来说,棉花种植者从不允许奴隶母亲有时间回家,或者在白天给孩子喂奶。因此,她们不得不把孩子带到棉花田,绑在树荫下,或者在田地里一簇簇高高的杂草中,她们可以在中午去那里,在那里他们可以停止工作半个小时。这就是为什么很少有奴隶儿童在这些棉花种植园里长大,由于母亲们没有时间照顾——他们经常因为缺乏照顾而被发现死在田间和小区里。”——亨利·比布

04 美国奴隶制的衰落

当南方的棉花种植园经济如火如荼地展开,北方经济也在前进。美国南北部经济画像差异越来越大。

北方,多是城市和工业。

南方,多是农村、田野和奴隶。

两地经济模式的分歧为后来的南北战争埋下伏笔。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北方开喷南方奴隶制。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发表《解放宣言》,宣布黑人奴隶获得自由。该宣言极大地鼓舞了北方民众及黑人,尤其是获得自由的黑人,他们踊跃参军,组成了一支势不可挡的武装力量。而南部黑人,有的逃往北部,有的则在南部发起暴动,给战争期间的南部增添了更多危机。可以说,这一宣言让战局迅速扭转。

▲内阁对《解放宣言》一读。图源:纽约公共图书馆

1865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3条修正案》(以下简称《修正案》),规定在合众国境内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制劳役都不得存在。

1865年12月,《修正案》获得 3/4以上州的批准而正式生效。从此,万恶的奴隶制终于被理葬了。但这还不是奴隶剥削在美国的终点。

强制的奴隶劳动力转变为自由劳动力以后,让他们再像从前一样“尽心尽力”地投入到棉花种植中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在奴隶制废除后,南部棉花产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个由棉花编织起来的全球贸易体系,产生了蝴蝶效应——原料危机影响到了大洋彼岸各国的制造商、贸易商等等。

▲密西西比州棉花采摘。图源:美国国会图书馆

而那些获得自由的奴隶,该何去何从?他们没有回到远洋外的家乡,他们在美国没有土地,也没有财产,只能以另一种形式——受薪工人,继续受到剥削,只是境况比之前要好不少。他们进入了北部工厂,继续纠缠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浪潮之中。

魔幻的是,一直到2013年密西西比州通过新州法,奴隶制才算正式在全美范围内“合法”消失。

早在1865年,面对《修正案》,南部许多州都犹疑不决,密西西比州更是反对废除奴隶制的典型州,直到《修正案》生效,它都没有批准其通过。130年后,1995年,这个从未批准禁止奴隶制的州终于松口,经过投票后废除奴隶制。然而,该州闹了一个大乌龙,直到2013年废除奴隶制的文件才正式生效。这倒像是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黑奴在美国尴尬处境的一个缩影。

白色黄金与黑奴贸易,在美国崛起的两百多年间,始终纠缠不清。

谈论美国梦,不能选择性遗忘大西洋深处无数奴隶的冤魂。

▲棉花采摘。图源:纽约公共图书馆

参考文献:

Henry Bibb:Narrative of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Henry Bibb,1849,https://docsouth.unc.edu/neh/bibb/bibb.html

[美]斯文·贝克特著,徐轶杰,杨燕译:《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

[美]丽莎·A·琳赛著,杨志译:《海上囚徒:奴隶贸易四百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刘绪贻等编著:《美国通史(六卷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何顺果:《美国“棉花王国”史:南部社会经济结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梁静:《美国内战前南部奴隶种植园的管理制度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吴秉真:《非洲奴隶贸易四百年始末》,《世界历史》1984年第4期

刘祚昌:《美国奴隶制度的起源(上)》,《史学月刊》1981年第4期

刘祚昌:《美国奴隶制度的起源(下)》,《史学月刊》1981年第5期

出处:搜狐/最爱历史
------------------------------------------         短评留言         ------------------------------------------


栏目:历史
2021-04-19[荐] (
微文周刊 2021年第6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