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6年第42期

>>

音影 栏目

勃拉姆斯 德彪西 两个人的冷暖秋意

 

流浪者之歌

 

保罗·斯柯达的勃拉姆斯《钢琴小品集》

    虽然只相差30年,勃拉姆斯和德彪西却代表了古典音乐的两个时代。在很多语境下,这二位之间都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而他们的音乐往往都会让我意识到——秋意渐浓,天凉了。

  如果非要说他们在某些方面有所契合,也可能是一种巧合,他们生前都拒绝时代赋予他们的标签:勃拉姆斯是坚持着古典主义创作手法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德彪西穷极一生也没法摆脱“印象派音乐家”的称谓。

  最开始让我将勃拉姆斯与秋天联系起来的,是一张CD封面。彼时我身在荷兰的姐姐发给了我一段钢琴练习视频,正是勃拉姆斯《钢琴小品集》Op.118的第二首,重复段的细微变化使我想起风中微动的层层落叶,尔后便开始搜集各位名家对此曲的演绎,当我看到这张保罗·斯柯达的专辑封面时,秋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所以,伟大的作品在这里具有了一些超越时代的特征,我们在印象主义出现以前的音乐中也能体验到“画面感”。勃拉姆斯笔下的秋天像是目送老友离去后心底的余温,暖风吹过有枫叶落下,层层铺开,错落有致。

  几十年后的世纪之交,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迎来了重大变革,音乐自然也是井喷式发展。

  也许是标题音乐太容易与具体的意象相关联,本将很多种音乐美学融为一体的德彪西被扣上了“印象派”的帽子。他的晚期作品《前奏曲集》就是由24首有标题的钢琴音乐组成。

  这套作品中,《枯萎的落叶》、《月色满庭台》、《西风所见》等从字面来看,就带有某种指向性,我们可以大胆想象这些音乐是在描绘秋天的景象。在德彪西的创作中,更多具有时代性的表现手法得到使用,旋律片化、碎片化,如同油画上的色块;节奏上使用大量复节拍,这一点在《枯萎的落叶》上得到了绝妙的体现,音乐细碎松散但不失流动性和厚度。

  无数钢琴家在德彪西前奏曲的研究上花费了巨大心力,带来的好事是我们能够经常在音乐厅欣赏到这部佳作,比如,在刚刚过去不久的七月,中国钢琴家陈萨就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成功演奏了德彪西全套前奏曲,艺术处理独到精确,音色美妙细腻,好评如潮。在上个世纪的大师录音中,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的演绎最深得我心。

  而相比勃拉姆斯,德彪西笔下的秋天稍显冷峻,但更贴近自然,或纯净清澈,或柔和朦胧,音色的变化仿佛气候的变化、心理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联系。


出处:中国古典音乐家网
------------------------------------------         短评留言         ------------------------------------------


栏目:音影
2016-10-14[顶] (
微文周刊 2016年第42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