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8年第30期

>>

音影 栏目

中国古典音乐系列 | 宋代民歌曲调

北宋、南宋(辽、金、西夏)(960年—1279年)

唐风宋韵魅力无穷,对后世文化影响恒久深远。宋代承唐之后,如大江之水,潴而为湖,由动而变为静,由浑灏而变为澄清,由惊涛汹涌而变为清波容与。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王权建立不久,赵匡胤就以“杯酒释兵权”消除中央集权的隐患,期望获得长治久安。但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势积弱、军队战斗力下降的隐患。宋代自建国之初就已经与一些相对壮大起来的民族互相依存和对峙。两宋先后对峙的政治版图是: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虽然政治斗争激烈,但北宋时期的中原地区和南宋时期的江南地区相当富蔗,宋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难怪现在有些文青,梦想穿越回大宋年间,期望自己是穿越迢迢烟雨款款而来,衣袂翩然的、春光般的女子。

民俗民艺得以宏阔彰显的宋代,在都城东京开封府、临安两地,商业繁华,歌楼酒肆鳞次栉比,在宫廷露台和民间勾栏瓦肆场所演出的“妓乐”、“百戏伎艺”、“角抵”、“小说讲经史”,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喧嚣热闹。在《水浒传》第三十三回里描写宋江看社火“那舞鲍老的,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宋江看了哈哈大笑”。“村村势势”是对舞蹈动作的描写,形容扮演“鲍老”的人扮演起来是那样笨拙、愚钝、滑稽。民俗之风好娱乐席卷各地,北宋张咏(946年—1015年)有《悼蜀诗》曰:“蜀国富且庶,风俗矜浮薄。奢僭极珠贝,狂佚务娱乐。虹桥吐飞泉,烟柳闭朱阁。烛影逐星沈,歌声和月落。斗鸡破百万,呼卢纵大噱。游女白玉珰,骄马黄金络。酒肆夜不扃,花市春渐怍。”更详细的描述,我们尽可以在孟元老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创作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中欣赏到“京瓦伎艺”等绝色风采。《东京梦华录》是北宋灭亡后孟元老流落江南,思忆故都往昔繁华景象,依据居汴梁之见闻经历写就。北宋汴京“物阜民丰”的盛况,其建筑之精美,市集之热闹,民俗之风情,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一览无遗,我们仿如置身其中。在贩夫走卒、达官贵人与士农工商之间,竟栩栩如生地绘有药铺郎中、金饰布庄,画廊瓦舍,香药奇货、水陆交通、舟桥建筑,应有尽有,真个一纸写尽千年的繁华!北宋汴京开封168年的历史,绰约多姿的影印在中国人追寻故都的梦中。

宋代盛行“曲词”,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新型演唱形式,得益于民间音乐中的说唱与戏曲逐渐形成。在民歌史上北宋文人郭茂倩(1041年-1099年)编订《乐府诗集》是相当有影响的,现存100卷,是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囊括汉代、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但与唐人相仿,宋人鲜有整理刊行同时代的民歌,这种缺失不能不说是遗憾。使得我们不得不在宋代宏阔的民俗民艺以及丰富的曲词中寻找民歌的踪影,宋代的民歌具有明显延续唐代性质,主要以小令和山歌形式存在。

北宋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曰:“燕乐是隋唐的西域音乐,配其词是“曲词”或称词。”也就是说,词是配“燕乐”的,小令原是依附于燕乐的一种歌词,源自唐朝的酒令。唐人于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流行的小曲当做酒令。自花间派温庭筠、韦庄、冯延己、李煜为代表的唐五代词小令开始盛行,及至两宋,先后出现了许多令词高手。虽然北宋柳永(984年-约1053年)变小令为长调慢词,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引起了词体由外而内的革新,启迪和影响了一代词风,世人由此多爱长调,少写小令,但这种“淡语皆有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小令词,以淡雅清丽的风格借用民歌的形式,采用口语化,仍表现出独特的韵味。特别是小令在继承前期的词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开拓词境,同时还另辟蹊径,使得主体地位逐渐被长调慢词替代的小令词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延伸和提高。

我们在下面欣赏中应注意,“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数十句,一句一字闲不得”,意思是词中小令尤其难工,寥寥数语,短短数十字,便要涵概许多,一字一句也不能等闲置之。小令不像长调慢词那样讲究婉转铺叙,而是以结句取胜。另外,苏轼之前,词为艳科,词中的艳情之事是永恒的题材。这些词沿袭唐五代花间柔软靡丽的词风,处处浸染着伤心的泪水尤以小山为最。当然,两宋词作不拘泥于此,也有很多抒写个人、社会和自然景致的淡雅清丽作品涌现。

北宋王禹偁(954-1001)《点绛唇》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传世之作。全词风格婉柔描绘了江南烟雨下的凭栏远眺以及心怀天下的孤寂。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词境,其影响及于两宋词家。后来柳永在《凤栖梧》中有“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辛弃疾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现实常常也有这种词境,比如“一次一次的失去,拍遍拦杆,无人会!”

北宋林逋(967-1028)《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此词采用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清新优美的语言,抒写了爱情的离愁别恨。这种清新淡雅的风格带着民歌的形式影响了晏殊、李之仪等人的创作。

北宋晏殊(991—1055)《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清代文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这也是一般的比较普遍的说法。晏殊以神童闻名天下,官拜宰相。其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清丽自然。

欧阳修(1007-1072)《采桑子》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好一个“野岸无人舟自横”,每当看到古画,滔滔江水芦苇边,小舟独自横陈,就会想起这匠心独运的禅意妙句。

北宋苏轼(1037—1101)《如梦令》
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苏轼被贬黄州,困厄无着,曾在城东门外垦辟了故营地数十亩,命名为东坡,乐耕其中,却仍能逸志如此。玉堂,指的是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回到京师做翰林学士之时,怀念江上一犁春雨的淡泊生活。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苏轼,心襟放旷品格高迈,为文为词自然就高!

北宋苏轼 《水调歌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传说源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自造《水调》曲调名,经过唐代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到宋代贺铸:“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秋风。” 这个“水调”根据历代文人的渲染,必定是体现慢词那种“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意境。据说苏轼游玩即兴写的《水调歌头》,就让同游歌者袁綯试唱,袁唱得婉转动听,大家彼此皆心满意足。

北宋晏几道(1038—1110)《鹧鸪天》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这首《鹧鸪天》出现“小令”、“玉箫”、“一曲”、“歌中”、“唱罢”等字眼,让我们后人清楚捕捉到唱“曲词”在北宋的热度。晏几道(小山)生于富贵之家,是宰相兼婉约派著名词人晏殊的儿子,无奈家道中落,除了词,他别无长物。有的也许就是跟落魄文人与歌女之间的共鸣,就像词曲那样纠缠在一起,留下《小山词》一部。纵使身后有无数的“小山粉”,有无限的文人至高荣耀,身前也不免带上凄婉的调色。

北宋李之仪(1048-1117)《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北伐武将青主用此词写成《我住长江头》,是非常优美的一首中国艺术歌曲,至今在音乐会上也是女高音常唱曲目。

北宋陈师道(1053-1102年)《除夜对酒赠少章(秦观)》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宋代对饮要唱还要起舞。这种文人舞倒也清丽简单,民俗的舞蹈可名目繁多,数也数不过来。比如《村田乐》、《旱龙船》、《竹马儿》、《鲍老》、《十斋郎》、《踏歌》、《杵歌》等等。

从北宋文人曲词走到民间教坊,在晏几道“歌尽桃花扇底风”的美丽与哀愁中,我们且唱且行,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方式了解北宋风情。话说北宋徽宗年间,教坊盛行,京瓦肆伎艺尤盛,如此歌舞无数,让浪荡的子弟逛遍了汴梁京城的烟花柳巷。当时京师有三大名妓李师师、崔念月、赵元奴。她们工诗词、通音律、擅书画、精词曲,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裘马轻狂的名门子弟更是争相追捧。《宋诗钞》中描绘得活色生香:“晁冲之举进士,与陵阳喻汝砺为同门生。少年豪华自放,挟轻肥游帝京,押官妓李师师掷缠头以千万。酒船歌板,宾从杂沓,声艳一时。”诗中提及的北宋词人晁冲之,师从陈师道,在《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中有词为证:“少年使酒走京华,纵步曾游小小家。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门侵杨柳垂珠箔,窗对樱桃卷碧纱。坐客半惊随逝水,主人星散落天涯。”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李师师本角妓也。”所谓“角妓”,乃歌妓。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徽宗时期,她的小唱在东京瓦肆独占鳌头。关于李师师的故事一大箩筐,她得到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垂青,更传说曾爱慕《水浒传》中的浪子燕青。颇具传奇色彩的李师师,连宋徽宗也按捺不住,在权臣高俅、杨戬的怂恿下拜会李师师。高俅就是《水浒传》中那个大反角,据说曾是苏轼的书童,却为人乖巧,会玩花架子,靠一骑绝尘的蹴鞠本事平步青云。皇上初次见李师师便惊为天人,命暗中挖掘密道,尽头通往李师师的家。《水浒传》情节中也有对李师师描写的。宋江为实现招安大计,元宵夜会李师师。同去的还有柴进、燕青,戴宗、李逵两人却被要求等在妓院门外。李师师与他们喝酒谈笑,尽说些街市俊俏的话。无奈宋江等人也与周邦彦的遭遇一样,皇上突至,宋江等人只得落荒而走。随后更发生李逵殴打杨太尉并随手放火之事。这样一个美貌与才情的女子,其人也刚烈,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拒不侍奉金兵,最后留下割喉自绝的后话。

周邦彦与李师师交往,留下让人忍俊不禁的曲词。周邦彦为徽宗时徽猷阁待制,官至北宋掌乐律的最高音乐机构“大晟府”,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周邦彦在与李师师玩乐之时,宋徽宗不期而至,慌忙之中躲进床底。宋徽宗享用过美酒佳肴,欣赏过佳人歌舞,天色向晚,就说:“朕要起驾回宫了。”李师师劝道:“夜已三更,马滑霜浓,陛下龙体要紧,谨请留下。”好在那天宋徽宗大概有事走了。床底下的周邦彦目睹眼前一切,心里那个憋屈加醋意啊!后来他填了一首《少年游》,把床底下目睹耳闻之事写了进去。曲词传到宋徽宗耳边,龙颜自然是不悦,把周邦彦贬黜出汴京。

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才子佳人本缠绵,李师师为周邦彦送行,此情此景,周邦彦后来填词一曲《兰陵王》送李师师,“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曲词写得多美!让李师师曲不离口,无意中也唱给了宋徽宗听。宋徽宗谙熟音律艺术,倒也惺惺相惜,把周邦彦招回京师,封为大晟乐正,命定正雅乐。

公元1127年,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二年”,是一个耻辱的年份,金兵攻占汴梁,繁华一世的中原王朝不堪一击,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妃嫔以及大量的皇族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掠夺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徽钦二帝被俘,在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开始南宋王朝在失去半壁江山之后歌舞升平的152年统治。这时的京城临安,可以从周密(1232-1298)所辑的《武林旧事》、吴自牧著的《梦粱录》等典籍中领略繁华大都的世情民俗。与皇家纵情歌舞截然不同的,是自宋室建炎南渡之后,面临着山河破碎,故国难兴,词人之作更多地表现出民族的苦难,抒发了壮志难酬的郁郁不得志。北宋婉约词重视音乐和谐、重视格律;豪放词则注重文字功能、注重抒情表达。这两派发展至南宋便是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和以姜夔、吴文英为代表的格律派。

南宋岳飞(1103 -1142)《满江红》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从音乐方面来说,《满江红》是宋词音乐的一支曲牌。岳飞(1103年-1142年)所写的这首《满江红》慷慨激越,可结合这支曲牌来歌唱。可是,宋代《满江红》的曲调是些什么音符,现今并未知晓。他的忧国忧民,精忠报国思想感染无数后人,文人将这首《满江红》入曲传唱至今。

南宋李清照(1084—约1155年)《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南宋李清照(1084—约1155年)《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这两令词,大概是我们最熟悉的“如梦令”了,说不尽的残酒卷帘人,海棠之绿肥红瘦;道不尽的藕花深处之旖旎情趣。不知多少闺中女子按此仿写“如梦令”?

南宋陆游(1125-1210)《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可是壮志难酬。沉吟“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不觉悲从中来,我们何尝不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一介文人,无力报效祖国啊!

南宋朱淑真(约1135-约1180)《减字木兰花》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在悲伤的小令中,朱淑真的《减字木兰花》有着她自身的命运周遭与旷世的寂寞凄戚。读来不觉戚然变容,庆幸能生于当今这个时代,少受封建礼教的约束。

南宋姜夔(1154-1221)《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作为婉约派调拨人物,姜夔擅长长调慢词,后人曾评论其“长调之妙冠绝南宋”!上阙景物凄清,“数峰”有千斤之重,“黄昏雨”有惆怅之意;下阕“残柳参差舞”则比辛词“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又婉转一层。这首小令可以媲美北宋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等等工于小令词人之作。

南宋蒋捷(约1245-1305后)《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简直堪称最爱的经典之一,为了这首词,还专门买了张恨水的《绿了芭蕉》,虽然此中无多大的关联。为了蒋捷的“听雨歌楼上,听雨客舟中,听雨僧庐下”,每到雨水来临都临摹那意境一番。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词,打动了多少人的心,一不小心就会泪盈于睫。《一剪梅》曲牌来到现代入歌入曲也很好听,如今地铁里经常放《一剪梅》,听者徒生黯然。

关于南宋文化记载,不能不再提周密,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载了南宋各地设宴聚会,多要歌舞艺人应承的情况,其中天台营妓严蕊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四方闻名。我们都会被南宋严蕊那首名传千古的《卜算子》所打动,“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至于南宋的歌曲,据周密记载,宋时官府曾刊印过载有几百首词调的大型谱集《乐府浑成集》,可惜大部分失传。现存宋谱以《白石道人歌曲》所载姜夔和范成大的十几首“自度曲”较为可信。“自度曲”就是利用民间流传各种乐曲的素材,另创新的词牌。姜夔晚年曾探究浙江民歌,创作了“越九歌”。从《白石道人歌曲》的《词引》中可见姜夔曾对《楚辞》中的“九歌”皆注律吕,琴曲亦注指法。姜夔词曲的《越九歌.帝舜楚调》旋律婉转悠扬,是流传至今难得的佳作。

曲词民俗等方面追寻民歌之后,要再提及一下山歌竹枝词。在唐五代时期,山歌兴盛行,特别是文人仿作的竹枝词,让巴渝地区演唱竹枝歌的民俗活动,包括迎神、祭祀、耕耘、婚嫁等得以广为流传。我们后人似乎也看到随意自然,极富生活情调的“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场景。南宋流传至今最为人知的一首山歌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他州?”宋人话本《冯玉梅团圆》中说:“此歌出自我宋建炎年间,道民间离乱之苦。”南宋赵彦卫“记宋时杂事者十之三,考证名物者十之七的《云麓漫钞》中也提及这首民歌的前两句,说“此两句乃吴中舟师之歌,每于更阑月夜,操舟荡桨,抑遏其词而歌之,声甚凄怨。”吴中乃江南之地,兜连姑苏悠远的文心、武林凝熟的书情,总让人想到诗性的文化版图。

宋代在长达三百余年间,“和战”是宋代的大问题。特别是宋金对峙百余年中,政治矛盾虽采用和约方式,但还得由南方年纳大量丝绸币帛茶叶等作为维持合约的条件,取得苟安。对内维稳却手段狠辣,最终使宋朝,进不能收复北方,退不足以保全江山,以至于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灭。相顾无言,惟有歌者留其名!

 

作者:莫敏妮

出处:enjoyGUDIAN 古典音乐(公众号)
------------------------------------------         短评留言         ------------------------------------------


栏目:音影
2018-07-25[荐] (
微文周刊 2018年第30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