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9年第16期

>>

音影 栏目

The Cello Song,带给你不一样的巴赫

忘了曾在哪里看过这样的一句话,“用音乐来发脾气当然最惬意”。我想,如果你愿意,这首《The cello song》也可以是你情绪最好的宣泄口。

从第一个音符响起的那一刻起,你就不再是你,你是大提琴上的一条弦,你的思绪你的情绪,都跟着琴弓起伏揉颤。它像火柴一样,嘶一声,点燃了引子,你心中所有的情绪,一下子就窜老高,像一簇烟花的盛开。

巴赫在 1717 年至 1723 年担任克滕乐长期间,宫廷中有两位古大提琴演奏家,阿贝尔与李尼希克。巴赫以他们作为对象,为了表现大提琴的演奏技巧,而创作了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大提琴相比于小提琴,似乎更显低调和沉闷。然而,在巴赫的妙笔下,却仅仅以独奏的形式,凭借精妙的对位和轻快的舞曲形式,为大提琴增添了奢华。

 

有一位朋友说,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大提琴曲中的圣经,就像小提琴曲中的帕格尼尼随想曲一般,但人听多了会打瞌睡。欣赏这首《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前奏曲,你会发现其中充满了即兴自然的特点。巴赫并没有以旋律,作为此曲的创作重点。它的精华更体现在其组织、结构与韵律上,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美。

而这首《The Cello Song》改编的创意源于史蒂芬·夏普·尼尔森(Steven Sharp Nelson),对于他,大家可能觉得似曾相识,没错!他就是现在很火很流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音乐乐团代表之一的The Piano Guys中的大提琴手。他从8岁便开始学习大提琴,然而却不走寻常路,12岁开始接触打击乐器,17岁又开始学习吉他。正是这样,他将这三种乐器的特点结合起来,创造出新颖的大提琴演奏方式,以拨弦、敲击的方式为大提琴的演奏增添了多样性和动感,这首改编自巴赫作品的《The Cello Song》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出处:中国古典音乐家网
------------------------------------------         短评留言         ------------------------------------------


栏目:音影
2019-04-15[荐] (
微文周刊 2019年第16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