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21年第5期

>>

音影 栏目

与春之女神共赴春天的盛乐

文 | 莫敏妮

青云衣兮白霓裳。春之女神降临人间,步履如风般轻轻走过树林花丛,予无边春意,唤万物生机。自然之美充满神奇,对春天的想象与赞美,使得我们浸入一种半超自然的明澈之中。古歌人已说,春天拂晓最美,渐渐发白的山际微微明亮了,紫色的云细长地逶迤着。而我们在古歌谣“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中,尽情享受着宫粉紫荆花,将春风都染成了粉白色的春天清晨。

文艺都在追求一个不可捉摸的东西——美或精神。艺术中关于春天的图景数不胜数,就拿文艺复兴波提切利的《春》来说,就具有超感官之美。其时,佛罗伦萨正推广新柏拉图主义运动,那是一种隐约带着神秘主义色彩的观念,视万物由许多彼此和谐而层次渐进的境域组成。波提切利描绘的春色,花朵是如此的稠密繁多,当它们从花蓬中跌落时,就好像一丛丛小星星射向地面,蔚为壮观。用《四季花传书》来说,是用膨胀的枯莲叶来表现风神的脸颊,绽放的花蕾来表现克洛丽斯(春天、花卉和自然女神),以及从那里吹出的堇菜来表现春天,点缀着枯莲叶的报春花及西洋勿忘我等各种花草,装饰在花神芙萝拉衣裳上的花纹。

波提切利《春》

春神在风神的强掳求欢下,幻变成花神的过程

音乐,是对创造性思维最优美和空前绝后的写照。春女神徐步大地,她听到音乐中的春天会是怎样的?想象她先来到17-18世纪初的巴洛克中期,在春风簇拥中直奔漂浮又镶嵌在亚德里亚海的威尼斯,寻找维瓦尔第神父。听闻这个红发神甫小提琴演奏技术无人能超越,并有通晓自然的本领,写出一部无以伦比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而他却在仁爱救济院教授一些差点被扔到运河里去的孤儿,都是些被遗弃的私生女。春女神来到救济院,她看到大约四十多个女孩围在一起演奏。女孩们有着天籁般的歌声,没有乐器能难倒她们,能演奏小提琴、长笛、管风琴、双簧管、大提琴和大管。当春女神左顾右盼时,看到一个身穿白衣,耳朵上戴着一束石榴花的年轻女孩,正以优雅的动作和难以置信的精确指挥着管弦乐队。原来乐队女指挥在巴洛克时期就有了呀!神父并非浪得虚名,瞧他,用了“回归曲式”,小提琴快速演奏并在高音区跳弓,创造出鸟鸣声。还通过震音和快速音阶,描绘了突然而来的雷鸣闪电。最后在慢乐章中,展现春女神衣裳上那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春女神笑靥如花,许神父一个不朽的名声。像每一个到达威尼斯的人一样,登上Gondola摇曳一番之后,心满意足地离开神圣与世俗如水天一色交汇的威尼斯。

《四季》“春”

维瓦尔第

Arabella Steinbacher (violin)
Munich Chamber Orchestra
阿拉贝拉·斯坦巴赫(小提琴)-慕尼黑室内乐团

女神风情万种地踏上音乐之都维也纳,此时日上三杆,已是古典时期了。启蒙运动之风从法国兴起到发展,传遍西欧,并几乎与整个18世纪相始终。维也纳城得天时地利之势,吸引数不清的艺术与音乐人才前来谋生。女神要寻找的是此城的音乐标杆人物,一位被称老爹的海顿,一位被称神童的莫扎特。这对有着莫逆之交的音乐奇才,两人相差24岁,却情同父子,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古典时期音乐的全部风格。古典主义即具有宁静的优雅和高贵的单纯,在音乐表现上是优雅、清晰和均衡的特点。海顿老爹为人行事圆融,他怎会不赞美春天的女神呢?在清唱剧《四季》“春天来临”中,他描述了冰雪消融之时,美丽的春女神驭风而行,从温暖之地归来。而顽劣的神童莫扎特却让春女神心生爱怜,她来迟了,只能黯然地听莫扎特在离世前写下的《渴望春天》,并流下了眼泪。

《渴望春天》

莫扎特

Jonas Kaufmann (tenor)
Helmut Deutsch (piano)

▼ 约翰·道兰《流下我的眼泪》

约翰·道兰《悲伤且留步》

莫扎特《紫罗兰》

莫扎特所钟爱的紫罗兰依然在绽放,他曾经与爱人一起看过的那个惜恋的春天一去不返了。女神遥望变幻的云彩,波动的浪,那些山坡上的松树、柏树和桧树,肥沃的峡谷中茂盛的草药、烟草和玉米以及湿地上开满的一簇簇樱草属植物,杜鹃、茶花和蓝色的鸢尾花。她徒然地感受寂静,倾听大地传来的声音。声音无论在自然界中,还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既定时刻,它都可以占据主导地位。春女神已经预先听到丁尼生诗歌中“古老的榆林树中鸽子的呢喃,还有成群飞舞的蜜蜂的嗡嗡声”,诗歌中的音响是主导的。也可以说,如同大多数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丁尼生的诗歌,当然也包括其他诗人的诗歌,他们的主导手法是含有韵律的音响。

“春天”

小提琴奏鸣曲

贝多芬

演奏者:苏菲穆特

 贝多芬《致远方的爱人》

德国男高音 彼得.施莱尔

音乐具有诗歌性质,那么作曲家心中的诗意是什么?女神叹息着仓惶闯进贝多芬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Op.24)的意境里。电影《重现贝多芬》中说:“我们得先寻找自我的寂静,才能听到音乐。寂静才是关键,音符之间的寂静。”聆听,毕竟是一种复杂、几乎具有无限潜能的行为。女神发出疑问,贝多芬这首“春天”怎么看都像是给他的女学生写的小曲子,忒甜腻啊!她也认同八卦的说法,说作品透露的不只是大自然春景,所含的明媚与热烈分明是一首情诗。此时情绪此时天,估计贝多芬又恋爱了。但春女神记得,1800-1801年创作这首小提琴奏鸣曲时,贝多芬正经历人生剧变。他渴望得到伟大的声誉,但很不幸,他受到耳疾的困扰。“你的贝多芬遭到了非常的不幸,和大自然的造物主发生了争吵。我常常诅咒造物主,他常常毫无缘由将他创造的东西遗弃,以致最美丽的花蕾因此常常被糟蹋、凋谢了。”

“春天”的标题并非贝多芬所定,是出版商根据首乐章那形象鲜明的音乐主题而起。但人类对音乐的想象远比文字更宽广,我们相信Op.24并不止于春天。又或者,听觉的美经常没有指示功能,它仅仅是一种美妙而有序的声响而已。时年30岁血气方刚的贝多芬,对爱情怀有希腊式崇高信念,他笔端下的音符流露出一片春光明媚的景象。一首抒情的浪漫曲藏在极富表情的柔板里。德国文化的民族性具有的特点是:尊敬妇女、忠诚、名声、荣誉和勇敢。尊敬妇女自古而今一直如此,贝多芬更是痴情的男人。只是,这就是生活,贝多芬在感情追求中节节败退,而在音乐创作中屡创新高。他的许多最优秀的艺术歌曲中都贯穿着他对不可企及的事物的渴念。比如46岁时创作的《致永生的恋人》,意味着他在向浪漫的幻想、英雄的崇高品格和青春告别。春女神苦笑着,遍人间烦恼填胸臆啊,即使自己身为神祗,也抵抗不住风神的暴力骚扰纠缠,最后落得个幻化为花神的结局。

春女神不是没有挑剔,她明知贝多芬只是个凡人,第一乐章快板,还不是用了几个平庸的分解和弦时不时点缀,就像烦恼挥之不去。她也深知贝多芬非常喜爱提琴这种乐器,即使并不特别擅长于提琴的才能,但为小提琴而作的作品,都是他音乐中最放松、最优美、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部分。从技巧到风格,女神若有所思地分析:“贝多芬的全部审美体系源自于奏鸣曲风格。这种风格与法国大革命或者可以说与格鲁克歌剧中音乐戏剧风格的诞生息息相关。”

落日宫殿、斜阳城堡、破旧磨坊掩映在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里。几个世纪以来,许多音乐家、诗人、画家在此度过漫长时光,多少杰出的人类作品在这多瑙河之畔重嶂叠翠的幽境中触景而生。人神与自然共生,自春来到春衰老,春女神涌起一股悲伤之情。她始终为莫扎特笔端流露出对人世无限眷恋之情的《渴望春天》所伤感。寂寥无边无际,无力感袭来,在鸟雀啾啾,知了声声中,春女神产生了一种东方审美意识的“物哀”。当产生“物哀”情绪时,对象物还没有丧失,人与对象物之间存在着距离,但是产生了一种怜悯的共感。她忽闪着美丽的双眼,思忖起来:即使有更美妙的春景美乐,也无心恋战。自己本是古典女神,那些后世浪漫主义以及现代主义音乐中的春天,就留给世人聆听与欣赏吧!她留下春的气息,留下季节的轮换,留下有日重返的诺言就回归东方神祗之所了。

落花流水春去也,生活仍在继续。音乐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继续聆听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对春天的描述,那是水色天空掩饰下的大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珮。各美其美,各有各的韵味。浪漫主义的主观性有一点优势,胜过了一些深深扎根于启蒙时代的世俗土壤的思想体系。浪漫主义传统源于德国和英国的反启蒙运动。它并不否认启蒙运动的成就,它意识到席勒所说的“世界祛魅”的危险会导致感情和精神的匮乏。启蒙运动所抱持的理性,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把控,却剥夺了人类的幻想,而正是幻想使人类的活动能超越自身。

春天仍然是年复一年的波上花摇,云外风悄悄。若来寻我,去春山、春水、春林。我们流连月门、苑囿,在柔软的春风吹拂之中身披落花,倾听春之音,尝春的味道。


 

出处:搜狐/古典音乐.
------------------------------------------         短评留言         ------------------------------------------


栏目:音影
2021-03-29[顶] (
微文周刊 2021年第5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