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7年第5期

>>

音影 栏目

李斯特 | 浪漫主义钢琴大师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出生于雷汀,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匈牙利人为了争取独立,将李斯特看作是民族英雄,每次邀请他回匈牙利,都会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1886年他在德国的拜罗伊特(巴伐利亚州靠近捷克边境)因肺炎不治去世,安葬于当地。

从李斯特开始,欧洲音乐家的地位开始迅速提升,国王王公们都会对他脱帽致敬。

他一生创作了700多首音乐作品,并创造了交响诗这一音乐形式。主要音乐作品有吉普赛风格的《匈牙利狂想曲》、《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 曲》,《帕格尼尼练习曲》,《瓦格纳改编作品:汤豪舍》等。

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技巧辉煌,内容肤浅。但他不愧是位伟大的音乐革新家,并在历史上对改善音乐家地位,推动新生音乐风格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他最著名的贡献包括发明了交响诗这一体裁。

 

 

《匈牙利幻想曲》

李斯特的这首作品全称为《为钢琴与管弦乐队而写的匈牙利民间曲调幻想曲》,E小调第十四号《匈牙利狂想曲》是此曲的前身,献给彪罗。以打击乐与低音弦乐的序奏,圆号与低音管呈示行板第一主题,钢琴予以华丽的装饰。接着是很慢的慢板,钢琴奏狂想曲的主题,泰加雷斯风格的快板,之后出现另一个主题推动华丽的发展而达高潮。

钢琴:瓦伦蒂娜·李斯蒂莎

 

 

《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

十九世纪中叶,在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下,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曾一度风起云涌,其间产生了革命家科苏特(1802-1894)和伟大的诗人裴多菲等民族英雄。

匈牙利是一片既狂热又抑郁的土地,也就是这片矛盾的土地孕育了钢琴奇才李斯特。李斯特为遥远的故土写下了15首钢琴独奏《匈牙利狂想曲》(1851~1854年间写了15首,80年代又写了第16~19首),这一系列狂想曲融合了匈牙利民歌与吉普赛舞曲的特色,旋律多彩多姿、节奏生动有力,充满了瑰丽的民族风味。由于对这15首曲子钟爱有加,李斯特还从中选了6首改编成管弦乐曲,以管弦乐的豪华壮丽重新诠释狂想的乐念。

该曲运用匈牙利的民间舞曲“恰尔达什”写成。这种舞曲的主要特点是双拍子,前半部称“拉苏”,速度缓慢,是独舞的音乐;后半部称“弗里斯”(意为新鲜),速度迅疾,常用切分节奏,是双人舞的音乐。这首狂想曲既野蛮又典雅,在狂想的乐思中充满了民族风味的慧黠气息。


管弦乐版 指挥:卡拉扬

 

 

《b小调钢琴奏鸣曲》

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自从1857年1月22日由汉斯·冯·彪罗在柏林首演以来,其深藏在整部作品中的隐喻一直被世人所猜想。由于这首钢琴诗人唯一的钢琴奏鸣曲未附标题,在他生前的信件、言谈中也没有透露任何关于这部作品的标题信息,因此许多人都像瓦格纳一样认为这是李斯特一生的写照,几乎就是李斯特的“音乐自传”。不过也有人认为“B小调”可能是受到《圣经》的启发,是弥尔顿史诗《失乐园》的音乐描写。

(阿格里奇)

 

 

李斯特眼花缭乱的情史,是与他跌宕起伏的传奇音乐人生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他是花蕊丛中的浪子?他是侠骨柔情浪漫的恋人?不得而知。

1835年他和达尔古特伯爵夫人同居,1840年分手,伯爵夫人为他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儿后来嫁给瓦格纳。1843年担任魏玛大公的宫廷乐长,1848年他又和俄国亲王王妃莎茵-维特根斯坦同居,并成为贵族,改名为弗兰兹·冯·李斯特。1861年赴罗马,为了不和王妃结婚,1865年李斯特出家成为天主教神职人员,但仍然身着神甫的黑袍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意大利各处奔走授课,并分文不取,扶助了许多年轻音乐家,如葛利格、德布西、鲍罗丁等,为普及音乐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钟》

李斯特在帕格尼尼《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钟声回旋曲”)的基础上创作了第一首钢琴幻想曲,并将其命名为《钟》。帕格尼尼小提琴眼花缭乱的技艺被李斯特用钢琴再次诠释,在各个不同的音区作出形形色色的变奏,小提琴技艺中的断奏、跳弓以前所未有的形式表现在钢琴上:同音上的轮奏、长串的半音阶进行、极大音程跳动的断奏、单手带旋律声部的颤音,连续的八度进行和左手远距离的八度大跳等等,这些看似超乎钢琴演奏极限的技艺,都浓缩在这4分钟之内。

基辛演绎的《钟》被赞誉为技巧绝伦的天才之作

 

 

第三交响诗《前奏曲》

在李斯特的十三部交响诗中,最著名且流传最广的是第三交响诗《前奏曲》,作于1848年,题献给卡罗琳•维根斯坦公主。这部交响诗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标题交响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斯特以法国诗人拉玛丁的《诗的冥想》中的一节作为《前奏曲》的序: “在死的瞬间,响起无名歌的庄严的第一个音符。人生,不过是这支歌的一系列的前奏曲而已。每一个生命的迷人的曙光,那就是爱情。……”

李斯特肯定了人生,在交响诗中所表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探求。经过风暴、艰辛、斗争、悲伤后,进一步肯定了人的力量的伟大,肯定了光明的前景。而拉马丁的原诗则认为人生是走向死亡的一系列前奏曲,其人生态度是消极的。


索尔蒂爵士指挥

 

出处:微文周刊
------------------------------------------         短评留言         ------------------------------------------


栏目:音影
2017-02-02[顶] (
微文周刊 2017年第5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