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18年第29期

>>

音影 栏目

古典音乐中 | 音乐家的爱情故事


是否曾想过古典乐曲背后,是否都有一段故事?作曲者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谱下感人肺腑的旋律?

 

一、饱受争议的同性恋情感-柴可夫斯基《悲怆》

  在许多著名的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车月台上,男女主角热情的拥抱,两情缱绻难舍难分;当火车离去后,女主角追赶着随车远去的男主角身影,似乎也意味他在她的生命中将逐渐消逝。此时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就一次又一次的被运用在此荡气回肠的背景音乐中,而观众们则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己。《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一生中最好的代表作。全曲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后,达到悲剧性的结局。

  是什么原因让柴可夫斯基写下这首荡气回肠的乐曲?这可与他的爱情性向有关!柴可夫斯基从一开始便是个彻底的同性恋者,尽管他因厌恶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而与梅克夫人长达十年柏拉图恋情和安东尼娜只有几天的婚姻生活,都不能改变他身为同性恋的事实。只不过在19世纪的俄国,这是件不能被接受的事实,柴可夫斯基只能将这份浪漫的感情化为一首首动人的异性恋爱故事-《天鹅湖》、《罗密欧与茱丽叶》。但在1893年这份孤寂的情感,在他的杰作《悲怆》交响曲中达到巅峰。柴可夫斯基称之为「心灵的主观写实」,这是一首标题交响曲,主题是如此生动透彻和悲痛欲绝。在创作过程中他常痛哭失声,最后的乐章是心灵深处的绝望呼唤,这是他去世前的最后一首作品。首场演出后不久,他便去世,死因也许是霍乱;也许是自杀,但最后他终于不必再承受因害怕同性恋身分曝光,及所带来的羞辱、恐惧和痛苦。

 
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

 

二、化失恋为力量-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是否曾听过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这首作品带有作曲家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副标题为:一个艺术家生命的插曲。实际上就是作者爱情生活中某些复杂思想情感的投射与再现。这首作品描写一位青年音乐家失恋自杀未遂,在昏迷中产生许多幻觉,又因忌妒杀死自己恋人而被判死刑的故事。而作曲者柏辽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这首表现了卓越的技巧和丰富的想像力,并塑造成叛逆性格形象的自传性作品呢?这可溯源到他的爱情故事呢!

  柏辽兹年轻时非常崇拜莎士比亚,1827年,他在观看哈姆雷特剧时,被当时扮演欧菲莉亚(Ophelia)的爱尔兰女演员哈里特.史密逊所征服。他被史密逊的美貌深深迷住,对她展开猛烈的攻势,但史密逊完全被他那失去控制的热情给赫坏了,最后史密逊拒绝再收他的信。对史密逊的迷恋受到挫折后,他全心投入《幻想交响曲》的创作,这是表他悲痛心情的一首交音乐剧。他以自己那段没有结果的爱情为彼此双方虚构了一个悲剧性结局的浪漫故事。并且造成轰动。而这段恋情最后却以喜剧收场。1832年在新修改的《幻想交响曲》演出后,他们俩人再度相遇,柏辽兹复苏的爱情得到史密逊的回应。他们于1833年10月结婚,并且生了一个儿子路易。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杜达梅尔)

 

三、一个不能结婚的男人-贝多芬的《月光》鸣奏曲

  当诗人雷尔史塔普在聆听这首乐章时,眼前竟浮起了在瑞士湖上泛舟的月色,此后便以《月光》之名传送于世。似乎任何浪漫的联想都无法剥夺这一乐曲的深邃,在和乐与持续的旋律线条上皆如此;小快板不是小步舞曲,亦非诙谐曲,非常的简洁具说服力,就像高明的十四行诗;终曲的语法如狂风暴雨,在低音与高音的对话中由一调转到另一间,从滔滔不绝转为崇高卓绝。这个乐章无疑是当时所见最为狂暴的钢琴作品,犹如贝多芬那瞬间爆发的情感一般。

  贝多芬年轻时便非常渴望婚姻,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一场遥不可及的绝世婚礼,但是由于缺乏家庭温暧以及暴躁的脾气,使贝多芬很难结交知心的朋友与爱人,这使他在追求完美妻子的过程中,遭到一连串严重的挫折和打撃。1799年贝多芬在教授两位年轻女伯爵一特蕾莎和约瑟芬短期钢琴课时,认识了她们的表妹朱莉塔,并且疯狂的爱上她。这位喜欢卖弄风骚且让贝多芬向她献出《月光》鸣奏曲的年轻女人,显然喜欢享受支配比自己年纪大男人的欲望。贝多芬经常守候在她卧房阳台的窗子下,但还是没有用,这样仅让她感到有趣而已。当朱莉塔于1803年与一位名为温格尔的作曲家结婚离开维也纳时,贝多芬的迷恋曾中断过一阵子。

  1804年1月初,约瑟芬成了寡妇,贝多芬对她的迷恋益加认真。她开始与贝多芬学琴,他也常去约瑟芬家作客。起初她在伯爵夫人的家庭里,扮演着如同父亲般的角色,但从他们之间的信件中可明显看出,贝多芬竭力催促她,让他们之间发展为婚姻关系,尽管约瑟芬喜欢并关心贝多芬,但始终没有同意。然而他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1807年,是他与异性中保持最长久的一位。虽然他们的维系没有产生贝多芬要的结果,约瑟芬却为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感情依靠。

 
贝多芬《月光》鸣奏曲(瓦伦廷娜)

 

四、献给内心一生守望的情人-勃拉姆斯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

  西方古典音乐在十九世纪最著名、最凄美的三角恋爱,无疑来自舒曼、他的妻子克拉拉、以及勃拉姆斯。舒曼是勃拉姆斯的挚友和全力提携者,他那位美丽的妻子克拉拉也是当世一位天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血气方刚的勃拉姆斯发现自己对挚友和恩师的妻子产生难以道明的感情。然而,当舒曼因精神病发作而英年早逝后,勃拉姆斯协助安排好舒曼后事,照顾克拉克度过最艰难的时间后,便不辞而别。他们始终保持联系,勃拉姆斯的每一部作品,都寄给远方的克拉克,维持了一段长达30多年相牵相挂而不相见,十分纯粹的柏纯粹拉图式的感情。当克拉拉去世后,勃拉姆斯老泪纵横,“从今后再也没有爱哭的人了!” ,不久,也追随而去。

 
勃拉姆斯 《C小调钢琴四重奏》

 

五、肖邦和乔治.桑-《G大调夜曲》

  乔治.桑与肖邦的爱情生活一直是音乐史家关注的热点,他们初识于1836年,2年后肖邦和大他6岁的乔治。桑陷入热恋并同居。在他们感情最融洽的那段日子里,他们几乎形影不离。到了冬季,乔治.桑带着孩子住到巴黎的公寓里去,肖邦不便与她同住,于是在乔治.桑所居公寓旁边租了一套房子。每天肖邦上三、四节钢琴课,余下的时间就留给了作曲,晚上他必定到乔治.桑吃晚饭,乔治.桑有时候会在公寓开小型的招待会,肖邦一定会到场演奏,虽然两人的社交圈子完全不同,与肖邦交往的大多是古板的贵族,而乔治.桑的座上客却是那些自由的艺术家。

  热恋期间,体质薄弱的肖邦得到乔治.桑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样的爱情使肖邦显得英俊健康,情绪活跃,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一扫过去的神情恍惚、忧郁伤感,肖邦的创作才能得到充分的激发,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夜曲和圆舞曲,是他创作的高产期,大部分作品里都有乔治.桑的影子。比如大家熟悉的《雨滴》前奏曲,据说,在一个暴风雨的日子,乔治桑外出,肖邦独自在家里望着窗外的雨滴,十分担心乔治桑,听到雨滴打在屋顶上,多愁善感的肖邦走到钢琴前弹琴解闷。不知不觉中,随着雨滴的节奏,弹出这段旋律。

  同居9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肖邦与乔治.桑最终选择了分手。分手之后肖邦的身体迅速恶化,两年之后即离开了人世。临死之前说“多想再见见她啊!”乔治桑没有见肖邦最后一面,但是在得到肖邦的死讯时,她泪流满面。

 
肖邦第十二号夜曲 G大调 Op.37 No.2

 

出处:古典音乐(公众号)
------------------------------------------         短评留言         ------------------------------------------


栏目:音影
2018-07-18[顶] (
微文周刊 2018年第29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4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